+关注
扫码和TA交流

摄影不是走马观花——记《阳光下的草间弥生》作品的创作过程

色彩OPPO活色生香边走边摄随手拍记录美好看见世界

2025-01-03

今天,凭借作品《阳光下的草间弥生》我获得了“米拍摄影的第五个官推,成功升级为米拍新秀摄影师。没有诗和远方,家中就能拍到满意的作品,这一点太让我满意啦!

自从上次作品《喜上枝头》获得官推后,好长时间一直没有拍到什么成功的作品,从《喜上枝头》得到的经验是巧合,但巧合不是等着自己的,而是在大量的偶遇中偶然出现的,像我这样出去走动太少的人,想要拍到巧合的几率是很小的。所以我决定多出去拍,先是去了天津,最近又去了榆次的百草坡森林植物园,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虽然照片可以看,但离官推总是有一段距离,我冥思苦想,这段距离到底在哪?这个问题随着作品《阳光下的草间弥生》的出炉迎刃而解了。

我家的阳台阳光很充足,总是勾起我的摄影冲动,但当我拿起手机想要拍点什么时,又好像拍不出阳光的感觉。今天早上,阳光依旧灿烂,我看见晾晒的一件橙色的波点衬衣格外刺眼,于是我拍下了下面的画面,我想交代的是日常家里晾衣服的场景,所以除了橙色衬衣外,我还取了一些环境,但环境有些杂乱,并未充分表现出我刚看到橙色衬衣时给我的冲击力。



我尝试做减法,离得近一些,把焦距调得长一些,构图只截取了衬衣的一部分,此时的画面橙色与黑色波点更加突出。我觉得还不错,就取名为《波点》,发布到了“米拍摄影”。紧接着我用Ai测评发现评分并不理想,Ai的建议是可以更抽象,我知道该如何更抽象,就是深入到局部中去挖掘细节,表现出脱离原物体语境的新意。其实想想,此时我起的名字《波点》,和我拍摄的画面不是特别吻合,因为画面中虽然波点比较明显,但却是在衬衣这个语境之下的波点,而不是纯粹的波点语境,所以我必须大胆抛弃衬衣的语境,才能使画面真正表达出《波点》。



我于是开启了局部探索之旅,不再顾及我面前是一件衬衣,而在不同的橙色与波点中找寻构图,在手机的长焦端,每移动一点点,画面就有不同,就这样,我不断地拍摄,最终选出了如下九幅。当我和前面两作对比时我发现,画面的色彩明显有质的飞跃,那种透亮的感觉终于被我捕捉到了。

作品的名字我希望更间接一些,想起日本著名艺术家草间弥生的南瓜波点图案,草间弥生早已是波点的代名词了,与草间弥生所处的艺术殿堂不同,我的作品取材自自己家中的日常生活,“阳光”既点出拍摄地点是阳台,也有生活充满阳光的美好寄托。“阳光”与“草间弥生”的结合,颇有点后现代混搭风。这样,艺术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诠释了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的主题。



这次作品的成功对我来说意义很大,因为它使我跨过了迷茫期。有人说摄影要多拍,我拍得不算少,有人说摄影要多出去,我也去了很多地方。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认知问题,认为摄影是瞬间艺术,尤其是我目前感兴趣的抓拍,所以面对每一个对象都是走马观花,这一个对象拍拍,马上再换下一个对象拍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果是这样的“多拍”,拍再多也无济于事;如果是这样的“多出去”,出去再多也出不来好作品。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是否对每一个取景对象都不断深入地去探索,“多”应是“深入”的意思。每一个对象都有它的精彩,只有不断尝试,才能触及对象的灵魂。

瑞士雕塑大师贾科梅蒂曾说:“奇遇,大的奇遇,在于每一天,从同一张面孔上,看到某种不曾认识的东西出现。这比所有的环球旅行都要伟大。”艺术中新事物的出现不仅需要独特的观察视角,更需要不断地、深入地去看,这么一个简单的行为。

“人是终生在地面上生活的生物,向地下努力的挖,会发现每挖一下见到的景象自己都陌生,没见过,不了解,少见则多怪。而圣人正是敢于向下深挖,见星坠木鸣亦不忧不惧的人。”以上是汉字“怪”的解释,对于摄影师来说也是如此,我们要做摄影怪杰,不是真的“怪”,只是努力深挖而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