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雨沉寂,雾散归》是一部诗意型纪录电影,该片同时为导演韩丰赫民族公益短片计划的首部,该片已入围第六届先锋艺术电影展,第二部为满族萨满纪录短片《乌巴卡的回响》,第三部为傣族紧那罗舞纪录短片《紧那罗的沉吟》,终章为黎族织锦纪录短片《倘使温柔》,,试图在自然文化信仰体系视域下,以凉山地区彝族毕摩、长白山地区满族萨满、云南地区傣族紧罗那舞以及黎族织锦为例,探究并记录不同地区民族特征与生活习性的异同。 影片拍摄的地点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一个藏于深山之中由村庄组成的县城。在彝语里,布拖县又被叫做“吉拉布特”,译为有刺猬和青冈树的地方,也反映了当地坚忍与内敛的民族特色。片名的灵感来源于俗语“久雨大雾必晴”,所以便以布拖常见的雨雾天气来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和寓意。 毕摩是彝族传统中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彝语中“毕”为举行宗教活动时祝赞诵经之意,“摩”意为长老或老师。在现代社会之中,毕摩及其所传承的毕摩文化已然转变成为彝族人民的一种精神象征。
夕阳下打篮球的少年
透过门,我看见了有趣的画面
苔藓的生长缓慢而坚定,就像我妹妹的成长。这些图片源于兄长对血亲成长的珍视,试图用镜头对抗时间的流逝,将转瞬即逝的童年碎片固化为可触碰的记忆载体,我通过持续7年的影像记录,捕捉妹妹从孩童到青少年的蜕变瞬间。作品以时间为轴线,以亲人视角的细腻观察,展现个体成长的诗意性与家庭情感的永恒性。
《血脉·新生:彝族面孔的时空叙事(2019-2025)》 项目介绍 通过持续七年的系统性影像采集,本项目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严谨性,构建起中国西南彝族社群的三维代际图谱。采用严格统一的上半身肖像范式,在消解环境叙事干扰的同时,聚焦服饰和动作微观嬗变、面部地貌的生命痕迹以及眼神交汇中的文化基因传递,呈现一个古老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韧性生存与创造性转化。
我小子也是好起来了,居然让我在凉山会理的龙肘山上拍到了佛光!
有幸参加第七届西昌邛海开海节,相机无人机齐上阵。今天是鱼儿的秀,今年鱼王56.8斤,8.8w拍下~
国庆假期第一天,拥抱大自然🍃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布拖县,被誉为“火把原乡”。7月22日,以火之名燃情一夏,不负夏日好时光!
骑行路过村子里的葡萄园,被阳光下一串串新鲜可爱的玫瑰葡萄吸引,忍不住现场点杀一串并拍下😘
孩童,溪流,草地,松林,羊群和蓝天
这是我用手机断断续续拍摄的一些关于凉山彝族人的影像,拍摄的时间有2019,也有2024年,这是我的写照,是我与故土的一次对话,是我与自己的对话。
这是在马边彝族自治县拍摄的关于彝族《尼木措毕》的系列组图。《尼木措毕》为彝语音译,译为祭祖送灵仪式或超度送灵仪式。一般情况下是前辈去世,其后代为其举行祭祖送灵仪式。 在凉山彝族的人生礼仪与仪式生活中,“尼木措毕”至今是民间最为隆重、最受重视的社区公共事务。一般以家庭、家支(宗族)为单位,在火葬举行之后的一年到数年之内,按一代送一代或几代的传统仪轨范式,在冬日农闲时节由家庭自行或家支集体延请祭祖毕摩来举办。 在彝族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彝民族,其全民共同的族源、族史,共同的迁徙经历,共同生存的人文地理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等,构立了彝族族体的同时也是各支系彝人共同的“族群记忆”。“尼木措毕”是彝民族的永恒的“心灵图式”,是彝民族共有的族群记忆和历史积淀。
邛海——安宁河谷平原上的一颗明珠。邛海的夜神秘而又绚丽,尽显大凉山首府的发展与繁华。抬头可看星星,低头尽显城市风光。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