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温柔怀抱中,我举起了相机,定格下这份难能可贵的宁静。镜头里的她,身着彝族传统服饰,宛如自然之中的灵动精灵,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美感。蓝天如洗,白云悠悠,山丘起伏,植被葱郁,这一切都为这幅画面添上了无尽的生机与蓬勃的活力。 在拍摄的那一刻,我的耳边似乎无数次地响起了那悠远的旋律:“那远山呼唤我,曾千百次路过~”。我坚信,她也一定听见了那穿过山谷、拂过耳畔的风的回声,那是远山对她最真挚的召唤,也是自然对我们最深情的低语。
《长雨沉寂,雾散归》是一部诗意型纪录电影,该片同时为导演韩丰赫民族公益短片计划的首部,该片已入围第六届先锋艺术电影展,第二部为满族萨满纪录短片《乌巴卡的回响》,第三部为傣族紧那罗舞纪录短片《紧那罗的沉吟》,终章为黎族织锦纪录短片《倘使温柔》,,试图在自然文化信仰体系视域下,以凉山地区彝族毕摩、长白山地区满族萨满、云南地区傣族紧罗那舞以及黎族织锦为例,探究并记录不同地区民族特征与生活习性的异同。 影片拍摄的地点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一个藏于深山之中由村庄组成的县城。在彝语里,布拖县又被叫做“吉拉布特”,译为有刺猬和青冈树的地方,也反映了当地坚忍与内敛的民族特色。片名的灵感来源于俗语“久雨大雾必晴”,所以便以布拖常见的雨雾天气来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和寓意。 毕摩是彝族传统中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彝语中“毕”为举行宗教活动时祝赞诵经之意,“摩”意为长老或老师。在现代社会之中,毕摩及其所传承的毕摩文化已然转变成为彝族人民的一种精神象征。
寨子里的彝族的女王
彝族姑娘的美丽如同山川流水般流畅而自然。
夕阳下打篮球的少年
凉山彝族自治州,大石板村,人像记录
2024年3月,越西县第二届“揭州花事·诗意田园”油菜花节活动现场,一位70多岁的彝族老奶奶格外引人注目。她身着传统彝族服饰,头戴彝族老人特有的头帕,耳垂上悬挂着的彝族传统耳环,这是一代历史的见证。黑蓝色的传统彝族手绣服饰,更是对民族传统的珍视与传承。 背后的黄色伞-----“朵乐荷”,映射出一幅生动的民族风情画。 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与兴奋,眼神中透露出对这场文化盛宴的热爱与期待。尽管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她的笑容却如同春日里的阳光,温暖而灿烂。 这位老奶奶不仅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更是这场油菜花节的见证者。她的喜悦与兴奋,正是这场节日最动人的风景之一。
苔藓的生长缓慢而坚定,就像我妹妹的成长。这些图片源于兄长对血亲成长的珍视,试图用镜头对抗时间的流逝,将转瞬即逝的童年碎片固化为可触碰的记忆载体,我通过持续7年的影像记录,捕捉妹妹从孩童到青少年的蜕变瞬间。作品以时间为轴线,以亲人视角的细腻观察,展现个体成长的诗意性与家庭情感的永恒性。
《血脉·新生:彝族面孔的时空叙事(2019-2025)》 项目介绍 通过持续七年的系统性影像采集,本项目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严谨性,构建起中国西南彝族社群的三维代际图谱。采用严格统一的上半身肖像范式,在消解环境叙事干扰的同时,聚焦服饰和动作微观嬗变、面部地貌的生命痕迹以及眼神交汇中的文化基因传递,呈现一个古老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韧性生存与创造性转化。
四川布拖彝族部落村庄,一对行走在街上赶羊的老夫妻。抓拍百姓生活的真实情景,被赶的羊全部是这对老夫妻的,随虽然他们穿着朴素,但生活还是富足的,愿天下的百姓生活富足美满!
石林彝族阿诗玛
阴天和暗调更配
石林阿诗玛
每次都是拍摄别人和景 没想到也成为别人镜头里的景~
在西昌给朋友拍一组传统服饰的照片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老奶奶 经沟通后拍摄,和蔼的奶奶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