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胡良河的水面映出点点星光,微风拂过桥面,带走岁月的尘埃。下胡良桥,就这样静静伫立了四百五十年,见证着时代的更迭,聆听着世事的变迁。 这座五孔石拱桥,承载着明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它以花岗岩砌筑而成,桥身宽阔而坚实,每一块石料都被精心雕琢,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历经风雨而巍然不动。桥面两侧,33对素面栏板安静地守护着往来的行人,34对望柱高高矗立,雕刻着与永济桥相似的图案,唯独少了莲花座的装饰,显得简约而庄重。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有些望柱的石料已然变黑,仿佛诉说着千百年来的风霜。 下胡良桥不只是一座桥,更是一首镌刻在石头上的诗。它见证了明代的繁华,也经历了烽火的洗礼。解放战争时期,为阻挡敌军,它曾被炸断;1954年,它被修复,让历史的脉络得以延续。1987年,公路改道,新桥修建,它终于可以卸下交通的重任,作为文物安然地沉浸在时间的长河中。 最令人神往的,是关于“胡良晓月”的传说。相传每逢中秋之夜,即便乌云遮月,站在桥上依旧能见皎皎明月悬空,如梦似幻。或许,这是岁月赠予它的温柔,让它在风雨中历久弥新,也在夜色中静候那一轮明月。 今日的下胡良桥,依旧横跨在胡良河上,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
清晨的薄雾轻拂水面,拒马河在晨曦中泛起微光。横跨河上的永济桥,静静伫立,似一位沉思千年的智者,倾听着流水吟诵过往的诗篇。 九孔石桥,如长虹卧波,坚固的青石在岁月的雕刻下留下斑驳痕迹。它承载过南来北往的商贾,迎送过风尘仆仆的旅人,也见证过皇帝巡游的盛景。桥上的汉白玉栏杆,雕刻着净瓶、荷叶与卷云,精致的纹路仿佛诉说着工匠的虔诚与匠心。 冬日里,拒马河封冻,冰凌顺流而下,撞向桥墩,却被舟形桥基巧妙分流。破冰铁剑隐于水下,默默守护着这座古桥,让它在风霜雨雪中巍然不动。 车辙的印记深深刻在桥面之上,那是时间留下的脚步,是往昔岁月的沉淀。风吹过石碑上的乾隆御笔,仿佛还能听见那一声叹息:“十八省通衢,冠盖如云,停车片刻感怀多。”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桥上,光影交错,仿佛穿越了几百年,照亮了昔日的喧嚣。行人驻足桥头,轻轻抚摸着这块古老的石头,感受它冰凉而厚重的质感。 千百年来,流水带走了尘世的喧嚣,带不走永济桥的故事。它依旧横卧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凝望远方,等待着懂它的人,再次踏上这条通往历史的长桥。
千年的时光,从涿州的青砖石桥间缓缓流过,诉说着一座古城的厚重与美丽。 涿州双塔,八角楼阁式砖塔,智度寺塔五层,云居寺塔六层,如一对静默的守望者伫立在古城的历史长河中。南塔的砖雕斗拱,北塔的莲花刹顶,无不折射出辽宋匠人的绝妙手艺。晴日远望,双塔青烟缭绕,如梦如幻。传说中姑嫂建塔镇恶龙的故事,更为这千年古塔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温情。 在拒马河之上,永济桥犹如一条巨龙,九孔石拱横跨两岸,展现出“拒马长虹”的壮丽景象。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重修,桥身汉白玉雕饰的栏板与望柱,刻有净瓶、荷叶,细腻中蕴含大气。岁月如梭,昔日驮载南巡皇帝与官民百姓的石桥,依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风雨的痕迹。 而在胡良河上,另一座五孔石桥——下胡良桥,则以素朴的花岗岩构筑起“胡良晓月”的传说。皎洁月光下,桥影婆娑,仿佛岁月在此定格。明代张居正的慷慨修筑,赋予这座小桥深厚的人文底蕴,纵使岁月侵蚀,依然静静诉说着千年不改的传奇。 双塔伫立,石桥横亘,历史与自然在涿州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古韵悠长的画卷。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缕青烟,都是岁月的回响,低吟着涿州千年的诗篇。
当第一缕晨光轻轻拨开涿州城的晨雾,辽代双塔宛如两位遗世独立的仙子,渐次苏醒。晨曦为它们披上了一层薄纱,轮廓在微光中若隐若现,似梦非梦,透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 双塔并肩而立,修长的塔身直插云霄,岁月斑驳了砖石,却雕琢出更醇厚的韵味。每一道纹理,都像是历史老人留下的掌纹,记录着朝代更迭、风云变幻。檐角的风铃在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空灵的声响,似是它们在低声私语,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或许是工匠虔诚的雕琢时光,或许是烽火岁月中的坚守祈愿。 塔下,绿草凝着露珠,晶莹剔透,宛如细碎的水晶,折射出双塔的倩影。偶尔有几只雀鸟翩然而至,停歇在塔檐,叽叽喳喳,为这静谧的清晨添了几分灵动生机。此时,清风拂面,带着淡淡的草木香,仰头凝望,心也跟着沉静下来,仿若尘世的喧嚣都被这双塔隔绝在外,只余眼前这一方天地,满是诗意与禅意,让人沉醉不知归路,只想让时光在这清晨的双塔边,缓缓流淌。
—— 请到米拍APP查看更多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