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均无权力为了增进别人的幸福而去干涉此人的事情,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却借口自己无私地只为他人谋利益。——路德维希·米塞斯 夏天来了,我觉得蚂蚁肯定快热死了,也快渴死了。于是,我就往蚂蚁窝灌了几勺干净的水,我觉得蚂蚁一定会很感激我,应该为我立碑供奉。但是,事实真的如此么?蚂蚁真的热么?它真的需要水么? 很显然不一定,只是我觉得它需要而已,而蚂蚁需要什么,我根本不知道,也并不关心。我给了它我认为它需要的东西,我感到很有成就感、很欣慰,这就足够了。至于对蚁窝的破坏,我都觉得那是“必要的牺牲”。 “拯救别人”,有没有拯救不知道,反正“拯救”的过程中死了很多人。很难想象古时候打仗的口号竟然是“为某某某报仇!”,不知道这是历史虚构的,还是真实存在的。“解放”别人,你有没有问过别人需不需要呢? 正如米塞斯所认为的,我们都没有权力为了增进别人的幸福而去干涉别人的事情。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事情能增进别人的幸福,我们自认为的未必就是别人想要的,不干涉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模仿他人。——路德维希·米塞斯 “你正在接受的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我们大人还没有找到其他的教育方式……你被灌输了当下流行的偏见以及我们这个文明有意为你拣选的东西,而你只要对历史稍有了解就会明白这些东西根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在她的作品《金色笔记》作者序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很长,不过,很深刻。她认为,社会一定会为了其特定而狭隘的需求而不舍昼夜地把里面的人规训成为它想要的样子。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毫无疑问,如果每一代都只是传授已有的东西,人类的知识体系将会不断萎缩。 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我认为真正的教育至少要包括四个方面:启发独立思考的意识、教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唤醒生命的价值感,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
只有最愚昧无知的人才会依然信奉那个陈旧的 “眼见为实” 的说法,你所看到的,就是首先需要你怀疑的。——安·兰德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智慧。但是,在如今这个连视频都能合成的年代,“眼见为实”毫无疑问就是一个笑话。因为你能见到的,也许,正是某些人故意“加工”好推送给你看的。 其实,挺喜欢看迪粉与特粉吵架的,“迪粉还有5秒到达战场”“特粉又装作看不见了”。他们能把语言天赋开发到极致,你嘲笑我愚蠢,我嘲笑你无知。不得不承认,骂人的技术绝对是遥遥领先的。 事实上,一个人一旦看到观点与自己一致的内容,就容易兴奋,然后系统就会一直推送这类内容给你看,让你持续兴奋。这种过程其实就跟吸毒一样,系统不断地强化你的观点,让你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最睿智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这样,别人发什么,他就信什么,他就会变得很愚蠢。你相信你看见的,他相信他看见的,而你们能看到的往往都是系统定向推送的,你们相互争得你死我活,却不知道,这正是“系统”最想要的。
「抱怨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伪反抗”」 抱怨让人们在表达不满的同时,又不必真正承担反抗的后果,它让人们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我反抗过了”的错觉,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改变任何事情。 因此,抱怨越频繁的人,服从性反而越高,抱怨是服从后的发泄而已......
烂人三件套儿:打压、卖惨、为你好。
停止对自己灾难化的想象,不要提前焦虑,不要去预知烦恼,更不要去担心两个小时以外的,或者是八公里以外的事情。记住,80%的烦恼实际上并不会发生,而剩下20%当中,有16%我们是可以完全处理掉的,也就是说,有相当于96%的烦恼,他都不过是我们自己过度担心而已。如果说提前焦虑的事情如果是真的,那你本来应该只需要承受一次痛苦,你却因为提前焦虑而承受了两次,而如果这件事情从来就不会发生,那你就等于把今天的快乐也给扼杀了。很多时候,压垮你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情绪。与其去焦虑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然后你给自己的大脑预积了很多无用的情绪的垃圾,你不如聚焦自己所有的精力,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去关注当下发生的一些事情。
最奇妙的悖论是,当我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我们总在试图消灭负面情绪,焦虑时强迫自己振作,悲伤时假装没事,愤怒时压抑成懂事,可情绪就像海浪,越是抵抗,越是汹涌。情绪不需要被管理,就像四季不需要被控制。春天允许积雪融化,夏天允许暴雨倾盆,秋天允许落叶纷飞飞,冬天允许万物寂静。你的情绪也该有舒展的权利,不必永远晴朗,但求真实流淌。眼泪不是失控的证明,而是身体在说我撑不住了;愤怒不是性格缺陷,而是边界被侵犯的警报。当你说“我允许你存在”,那些张牙舞爪的情绪。会突然安静下来。它们要的从来不是胜利,而是被承认的尊严。
停止向任何人解释你的生活。只有你是你自己的时候,你才会吸引到真正喜欢你的人。这个世界上有人讨厌你,就会有人喜欢你,但他们都不能定义你。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你也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当你内心拥有力量的时候,当你充满自信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去在意别人的眼睛,自由就是不再去寻求任何人的认可。
照片中的行人和警察为画面增添了生动与真实感。他们的存在让这幅作品不再只是静态的风景,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动态的韵律。行人的步履匆匆、警察的严谨值守,都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 全球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上海 2024.10.3
Ai: 这幅作品在摄影类别上属于极简风格,展现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在色彩方面,使用黑白色调增强了图像的时间感和深度,但相对缺乏生动性,使得观众的眼球难以停留;光影方面,虽然自然光源表现不错,但整体缺乏层次感,光影对比不够显著,导致图像平淡;构图上,主体树木的孤立感增强了孤独的主题,但画面中空旷的空间比例较大,可能使得此主题的情感表达稍显薄弱。 2024.8.29
度过了一个无所事事的日子,我静坐在椅子上,目光漫不经心地停留在电脑屏幕上。我陷入了沉思,科技的进步究竟在何种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或者,它又在何种程度上扩展了我们的可能?我的视线开始模糊,眼前的世界似乎在缓缓旋转,如同一幅抽象的画作。我拿起相机,通过相机尽可能还原我看到的景象,它或许能成为我思考的见证。
自由与约束,群居和一与特立独行 提及自由与束缚,人们大都将其作为一对反义词来审视,二者之间恰是呈现出对立与博弈的态势。其实,摒弃片面的僵化式思维逻辑,自由与束缚倒可以糅合在一起,而且具有深邃的意蕴和考究的意境。必要的束缚本身就是为了自由,彻底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就算存在,又会成为另外一种束缚。深刻地理解自由与束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智慧处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大有裨益。 2024.8.29
愿我们像, 这艘船, 渡过光, 去追梦
人生是风筝, 飞翔的过程中,总有树枝在干扰旅途, 但也造就了别有趣味的美景。 人生总是旷野, 抬头望天空, 总能看见光亮, 至少不会迷失方向
—— 请到米拍APP查看更多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