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 熟悉的地方 却是陌生的感觉
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们总是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农村,那个充满了自然气息的地方,却总能带给我们无尽的宁静和舒适。在这里,我想和你分享我在农村的一些美好瞬间。
每年夏至过后,黄土高原上的麦子就已经熟透了,也正是黄土高原上最忙的时候,就是收割小麦,人们常叫龙口夺食,麦子长的再好,没干着收到粮仓,就极有可能出芽子,出了芽麦的品质会大打折扣,所以,必须在短短的几天,村民们抱抓就要把麦收了,先是割麦,然后拉倒碾麦场,碾场、扬麦、晾晒,最后归仓。没有机器的时代,全是老天爷执掌农民的口粮。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乡村慢慢地有了收割机、播种机、净粒机等,以前那种热火朝天的收割景象不见了,代之是三两天就结束的迅速收割。
春季,村民在旱梯田的地垄上覆盖塑料地模种植玉米,待到劳作完成时使旱作梯田为一体的一道道地膜玉米,宛如一条条玉带闪着点点银光,蜿蜒游走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上。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每年春季,万亩梯田被村民铺上地膜,给层层叠叠的梯田换上了“新装”。从空中鸟瞰,覆盖在梯田上的地膜让宛如大地指纹般的梯田愈加耀眼,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春夏秋冬四季,静宁县三合乡的2万亩梯田完成覆膜,给层层叠叠的梯田换上了“新装”。从空中鸟瞰,覆盖在梯田上的地膜让宛如大地指纹般的梯田愈加耀眼。
雨后的黄土高原的旱原梯田云雾缭绕美如画,层层叠叠的梯田依山而建,如链似带,有高有低,宽窄不一,形状各异,错落有致。覆膜后的梯田,坡缓处,如水波轻涌,流线疏朗优美,坡陡处,则似覆瓦鳞鳞,逸纵跌宕,垄脊陡立。山丘之间沟壑纵横,蜿蜒深入地底,宛如大地的伤痕,令人惊心动魄。那是雨水恣肆冲刷而成的杰作,却给人以极强的震撼与视觉冲击,近景田垄清晰,花树明丽;中景轮廓明朗,层叠含黛;远景若隐若现,如烟如雾,更似水墨画一般。站在山巅,将淡泊情怀融于人间烟火,墨色从现实逐渐淡入渺远的仙境之中,形成了黄土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从高空俯瞰旱塬梯田,高低错落的高标准梯田绕山而行、连绵不绝,宛如一幅美丽壮观的画卷。
关中传承社火,即陇县社火,陇县社火历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从上古祭祀土神的社日和祭祀火神的迎神赛会活动演变而来,经世代传承,延续至今。陇州社火是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规模宏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色彩。#耍社火耍社火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火 #中国社火看西北 #民俗文化
社火之于关中农村,是春节时的一场大戏,重头戏,其在民间的受重视程度,夸张地说,实在不亚于春晚。在整个过年期间,社火堪称村里的头号大事,参与人数之众、规模之大,一定位列诸事之最。一场社火,一定是要全村全民参与,要搞,就要搞一场轰轰烈烈、声震四方的大社火。 八百里黄天厚土,孕育了厚重、质朴、粗犷、灿烂的渭河文化,陇县社火便是这其中光灿绚烂的一枝,作为古代陇州先民图腾崇拜、祁天求福的礼仪活动之一,两千多年来,代代演绎,亘古相连。
童年的回忆像一场梦,在回到这里的瞬间全部具像化。河边的芦苇茂盛依旧,河边的人早已去向远方,时间溜走他乡。
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西北地区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等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台、高跷、旱船、社火车、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每年春节,西北的每个省市的各个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社火车等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乡村社火表演不仅承载着老百姓对生活的幸福祈盼,更是成为了乡村的一道亮丽“景观”。(2015年拍摄)
陇州,宝鸡市陇县的古称。陇州社火即陇县社火,陇州社火历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从上古祭祀土神的社日和祭祀火神的迎神赛会活动演变而来,经世代传承,延续至今。陇州社火是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规模宏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色彩。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由于土地贫瘠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十几年这里的村民似乎与外界相隔甚远。但这片土地上曾经却充满着诗情画意,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在山与山之间,木轮车上的长鞭甩着响儿。年年岁岁,寒来暑往,苍天厚赠的这份安宁平却令人羡慕。 木轮车曾是这里最基本的运输和劳作工具,村民们每天上山砍柴、拉粮草、运药材、收庄稼,全靠它来完成,每个村头或田间地头,到处可见人们赶着木轮牛车的身影,目睹了这一切,我从心底里能感受他们的悲喜哀乐。因此,试图着用镜头探寻木轮车在秦人历史中镌刻下的深深辙痕,目送着木轮车的渐行渐远,我与木轮车的情感越来越浓,也让我深感拍摄它们的迫切性。 如今的这里随着现代化建设,木轮车已随之消失完全被新机械化取代。
在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安口镇有着丰富的坩泥、陶土、煤炭等丰富资源原料,勤劳智慧的华亭安口镇人们在这里制作砂器。安口镇的砂器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砂器的制作主要以坩泥、陶土、煤渣为原料,经过和泥、制坯、上釉和烧制等工序,做出砂锅、暖锅、砂壶、炖罐、药锅等器皿。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基本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手工作坊生产至今有30多年的文化,砂器产品特别是砂锅,物美价廉,深受老百姓喜爱,产品精致、独特,因此安口镇砂器烧制工艺厂被列为甘肃省第三批物质文化遗产。
远山,这块曾被岁月风雨割裂得支离破碎的黄土地,那大山深处的岔岔垴垴、湾湾坳坳,以土坯和瓦筑居住的村民,用沾满泥土的脚板踩出细若游丝的山路,还有那瘦弱的毛驴拉犁时粗重的喘息,那长长的吆喝,浑厚的旋律,带着凄凉和悲伤,那时震撼着我的心!(拍摄于2016年)
午后的从窗外投映出来的光,有些刺眼,斑驳的阳光在树叶间舞蹈,就像是在人对话,将之记录已作留念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