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特展“CLOSE-UP”在上海的举办,是一次深度回顾扎哈·哈迪德及其建筑事务所在过去40多年间的创作历程的展览。这场展览将展出200余件展品,其中包括绘画、装置、手稿、影像、文献资料,以及特别重建的大尺度“结构体”,多件作品是首次在中国大陆亮相。展览详细介绍了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ure,简称ZHA)的技术创新和设计哲学,涉及可持续发展、信息化计算与设计、社交研发、分析与洞察、虚拟现实等领域。特设的VR体验空间将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扎哈的理念,走进未来与前沿的设计世界。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风格充满动感与创新性,她的作品包罗万象,影响着城市的景观。她的建筑作品,如广州歌剧院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体现了她对场地、室内与室外、建筑与工程之间流动关系的研究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此外,展览还呈现了来自扎哈·哈迪德同名设计品牌ZHD的作品,这些作品同样源于扎哈创造性的手法与标志性的设计理念,强调了她不断追求卓越,打破成规的愿景。
约翰·海杜克的展览“海上假面舞”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这是他在亚洲的首次个展。展览以海杜克著名的“假面舞”系列作品为灵感,通过绘画、装置、手稿、影像和文献资料,以及由东南大学师生特别重建的大尺度“结构体”,全面展现了海杜克的艺术世界和精神探索。 海杜克的“假面舞”系列作品起源于16、17世纪英国的宫廷表演,他将这种形式转化为建筑的结构体,每个结构体都被赋予了人格和表情,像戴着假面的演员,参与到不同的叙事之中。展览通过不同的展厅空间,如“蓝厅”、“黑厅”和“白厅”,展示了海杜克对建筑与社会环境关系、时间与社会哲思的深入探讨。 这场展览不仅是对海杜克在建筑领域的多重探索的致敬,也呈现了他作为艺术家和诗人的另一面。展览中还包括了海杜克的绘画与诗歌作品,以及他与好友、诗人大卫·夏皮罗的珍贵访谈《世界的建造者:约翰·海杜克》。
同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其建筑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21年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设计展是展示该系学生才华和创意的重要活动,它不仅是学生本科学习成果的汇报,也是他们专业能力的展示。
上海西岸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时间的形态”是一场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合作的展览,作为中法最高级别文化交流项目之一,汇集了世界顶尖艺术作品。这场展览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开幕大展,围绕20世纪和21世纪的现当代艺术展开,呈现了百余件蓬皮杜中心馆藏。 展览通过不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或是同一艺术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为观众展现了时间瞬间而又永恒的形态。它不仅呈现了艺术作品本身,还探讨了现代性的时间概念,以及它是如何呼应工业时代节奏的,同时也反映了后现代性下对线性时间观念的质疑和对多重历史叙事的呈现。 此外,展览还涉及了概念艺术与后概念艺术,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利用文本、摄影、影像、物品及装置重新定义艺术的形式,对国际艺术市场持续扩张产生批判式反应。通过这些作品,观众得以一窥艺术如何见证并回应一个快速变化的全球化时代。
安藤忠雄是享誉世界的日本建筑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清水混凝土、几何结构、天然光的非凡运用而闻名,被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他的设计哲学是将自然因素引入建筑之中,创造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空间。2021年3月19日至6月6日,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举办了“安藤忠雄:挑战”展览,这是安藤忠雄全球巡展的第四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对他的建筑设计生涯最全面的大型回顾展。
艺术家梁绍基的个展“蚕我我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出,通过沉浸式装置、影像、摄影及声音等多层次的作品,呈现了梁绍基三十多年以“蚕”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实践和精神探索。梁绍基自1988年起以蚕丝这一具有生命感的活体纤维进行探索,开启了他的“自然系列”创作。他将蚕置于木、竹、金属等不同材料上,让蚕性与自然和工业材料产生互动,创作出具有深刻文化和哲学意涵的艺术作品。 展览中的代表作品《沉云》使用唐代的香樟木,通过蚕丝与残木的结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根源和历史沉淀的思考。另一作品《沉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则通过铁链与蚕丝的对比,展现了工业与自然的张力。梁绍基的艺术实践不仅体现了对材料的探索,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人类命运及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梁绍基的创作受到了东方哲学、西方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他将这些元素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不仅是视觉艺术的展现,更是对时间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是一场深刻探讨了"光"这一主题的展览,它以时间的线索,展示了来自约46位艺术家的100余件作品,年代跨度超过200年。展览从18世纪的英国开始,延伸至当代,涵盖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如何利用光进行创作。这些作品不仅包括了油画和雕塑,还有沉浸式装置,展现了艺术家们发展出的独特的技术手段来捕捉光的短暂效果。 展览中展出了泰特收藏的一些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约翰·康斯太勃尔的《由草甸瞭望索尔兹伯里大教堂》、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的《光与色〈歌德理论〉—洪水灭世后的清晨—摩西写作〈创世记〉》等。此外,展览还包括了前拉斐尔画派巨匠约翰·埃弗里特·米莱的《奥菲莉娅》等作品。
各种元素在你的作品里的形成与变化, 代表着每个人内心的冲突与整合。
幽深阴暗的蓝色,象征着夜晚的平静,或危险和恐惧。因为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夜晚是食肉野兽出没的时候
回归自我的过程中,只剩下你,和当前的事物,那种心灵如同冰晶般通透、念头如同波纹,有节奏地流动和碰撞的韵律,就是你心里能达到的最优体验,也是你大脑里的奇迹。
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大自然中的大多数运动包含能量转换。在冷热交替的自发过程中,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 生命现象是个奇迹。它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并从无序中发展出有序。薛定谔以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到了大自然中的这个反例,称之为“负熵”。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米哈里借鉴上述思想提出了“精神熵”。他认为,大量信息量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米哈里说“精神熵是常态”。好可怕呀。在他看来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称之为:“心流”。
2020
创作于2022.12.01-2022.12.19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