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博《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上,这尊精美的铜镀金掐丝珐琅转鸭荷花缸钟,它以绚丽的珐琅彩为衣,钟面似时光之眼。时光之眼,凝固了岁月的优雅。荷花缸钟,如历史的低语,诉说着匠人的匠心与时光的温柔。
海上明珠,一件文物,一段历史。
非常喜欢三星堆的那句结束语 “铜鸟一觉醒来 时间已经飞行了三千年 太阳还是那个太阳” 博物馆真的是太伟大了!让文物也拥有了未来!喜欢每一个博物馆(〃ω〃)!
【应县木塔映像】第一次对一座古建筑满怀崇敬向往之心而奔赴。应县木塔有让人热泪盈眶的魔力! 艺术臻品是要亲眼去看的,再清晰的图片和细致感性的文字,都无法替代站在它面前时的这一瞬,哪怕一眼…… 知道应县木塔是从“梁思成林徽因传记”里了解到的,它是中国最古老、最高的构塔式辽代建筑。全塔完全依靠木构件之间的卯榫咬合固定,千年不倒的奇迹,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 王朝更迭,江河变迁,斗转星移,繁华腐朽,任尔去,无寻处,然而,这塔依旧依旧在!目前只开放第一层,且已不能再修复了,看一眼少一眼……
【山西古建文物行】历时10天,从大同到临汾自驾8百多公里,穿越晋北、晋中、晋南,总步行50多公里,游览了山西9处最精彩的古建文物地。大开眼界、大涨知识且十分震撼、佩服我们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力! 喜欢古建历史文物的,山西值得一去!它能换醒5千年历史文明血脉里的DNA!最重要的是有些古建已不能去修复了,它们会慢慢消失……
圣水寺
清晨的薄雾轻拂水面,拒马河在晨曦中泛起微光。横跨河上的永济桥,静静伫立,似一位沉思千年的智者,倾听着流水吟诵过往的诗篇。 九孔石桥,如长虹卧波,坚固的青石在岁月的雕刻下留下斑驳痕迹。它承载过南来北往的商贾,迎送过风尘仆仆的旅人,也见证过皇帝巡游的盛景。桥上的汉白玉栏杆,雕刻着净瓶、荷叶与卷云,精致的纹路仿佛诉说着工匠的虔诚与匠心。 冬日里,拒马河封冻,冰凌顺流而下,撞向桥墩,却被舟形桥基巧妙分流。破冰铁剑隐于水下,默默守护着这座古桥,让它在风霜雨雪中巍然不动。 车辙的印记深深刻在桥面之上,那是时间留下的脚步,是往昔岁月的沉淀。风吹过石碑上的乾隆御笔,仿佛还能听见那一声叹息:“十八省通衢,冠盖如云,停车片刻感怀多。”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桥上,光影交错,仿佛穿越了几百年,照亮了昔日的喧嚣。行人驻足桥头,轻轻抚摸着这块古老的石头,感受它冰凉而厚重的质感。 千百年来,流水带走了尘世的喧嚣,带不走永济桥的故事。它依旧横卧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凝望远方,等待着懂它的人,再次踏上这条通往历史的长桥。
清晨的薄雾缭绕在西陵的群山之间,晨曦穿透云层,轻轻洒落在道光慕陵的黄琉璃瓦上,映出一片温润的光泽。这里没有乾隆裕陵的金碧辉煌,也没有康熙景陵的恢弘壮阔,却在简朴与内敛之中,悄然流露出一种深沉而独特的美感。 道光帝曾命令修建陵寝时务必“从俭”,于是,这座陵寝少了石像生、明楼、大碑楼,也不见三座门的气派。然而,走近细看,你会发现,这座帝陵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根梁柱,每一道门窗,都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华贵。 慕陵的围墙,从底至顶全部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桨的精细工艺,坚固而考究,远超一般皇陵的标准。三座门被一道巨大的石牌坊取代,整座建筑由青白石雕刻而成,斗拱、瓦垅、吻兽无一不是巧夺天工,光影之间,散发着凝重的历史气息。 最让人惊叹的,是隆恩殿的金丝楠木。整座大殿,从梁柱到枋檩,无一不是上等楠木,木质温润如玉,散发淡淡清香。殿内的天花板不同于传统彩绘,而是用900余块木雕拼接而成,繁复的龙戏珠纹样,腾云驾雾,栩栩如生。抬头望去,雕龙盘踞在殿顶,如同静默的守护者,见证着道光皇帝的隐秘心思。 或许,道光帝的“节俭”不过是一层掩饰。
峭壁如削,深壑如镜,千年风霜,铸就一座凌空而立的奇迹——悬空寺。它不依山脚,不倚地基,而是如鸿雁临风,似游龙蜿蜒,轻盈地悬挂在恒山绝壁之间,仿佛是时光遗落在山间的一笔神秘注脚。 木梁深嵌岩石,廊阁错落有致,整座寺庙凌空飞架,却又稳如磐石。它经历千年风雨,仍静默于天地之间,宛如古人遗世独立的思考。每一根梁柱、每一道廊桥,皆是匠心独运的结晶;每一扇朱门、每一片雕栏,都承载着岁月的低语。 在这里,佛道儒三教共存,青灯古佛与紫气道韵相融,万千信仰在此交汇。阳光透过飞檐洒下金辉,映照着殿内的泥塑佛像,似乎连神灵都在为这座空中庙宇驻足停留。行走在狭窄的栈道之上,身旁是深不可测的幽谷,耳畔是呼啸的山风,仿佛一步踏出,便可遁入云端。 它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部镌刻在山崖上的史书。自北魏年间开凿,千余年来,这座空中楼阁见证了王朝更迭,风云变幻,却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姿态立于天地之间。它的斗拱结构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巧思,每一根悬臂梁柱,皆是榫卯交错的艺术,让人不禁惊叹古人的智慧。 有人说,悬空寺是“世界最危险的建筑”,但真正的危险不是它的高度,而是我们无法触及的时光。
在北京日行三万步的话你会得到这些
邳州博物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邳州文脉在栉风沐雨中薪火相传,声生不息。
天津城的晨曦透过巷陌,轻轻洒落在吕祖堂古旧的青砖上,微风拂过殿前的石阶,仿佛呢喃着百年前的风云故事。 这座道观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几经风雨,依旧静立于红桥区的小巷深处。昔日香火缭绕的殿堂,不仅供奉着道教仙真吕洞宾,也见证了历史的烽火硝烟。清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的战旗在此飘扬,曹福田、张德成等首领在五仙堂内拜坛誓师,誓言护国卫民。那些英勇无畏的身影,如今化作碑石上的字迹,静静地诉说着过往。 踏入殿内,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木雕之上,光影交错,仿佛勾勒出百年前义士们的英姿。五仙堂的屋檐下,依旧悬挂着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院落里的碑林,刻满了时间的痕迹,每一道笔划都似乎承载着历史的余韵。 如今,吕祖堂静静矗立,见证着时代变迁。百年风雨洗涤,它不再是战争的号角,而是天津的一处安宁之地,等待着世人前来,聆听风中的低语,感受历史的温度。
在天津东丽区的无瑕街,距海河北岸不过两百米的地方,静立着一座沧桑的古庙——老姆庙。它不曾张扬,却在时光的河流中,守望着一代代来往的旅人,诉说着岁月深处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一位福建商人航行至此,突遇狂风巨浪,天地翻涌,生死未卜。他跪在甲板上,虔诚地向老姆娘娘祈求,若能平安靠岸,必定修庙供奉神灵。风息浪静,商船安然抵达,于是,老姆庙便伫立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信仰的灯塔,为后来人指引归途。 庙宇青砖青瓦,红柱红厢,岁月磨去了雕梁画栋的华丽,却沉淀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韵味。院内的两棵古枣树,枝桠苍劲,仿佛也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晨曦初照,庙门微启,晨雾缭绕间,香火氤氲,仿佛能看见历史的倒影。 如今的老姆庙,不仅是祈愿平安的圣地,更是天津人心中的文化记忆。庙前广场,每逢庙会,人声鼎沸,香火鼎盛,昔日的信仰,在现代依旧流传。而当夜幕低垂,海河泛起粼粼波光,庙宇在微光中沉静如昔,像一位慈爱的老人,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或许,每座古庙,都是时间留下的诗篇,等待着有缘人前来倾听……
千年风雨,雕刻在阁院寺的梁柱间,镌刻在斑驳的斗拱里。坐落于涞源城西,这座古刹静立于时光深处,默默诉说着千载往事。 殿宇巍然,中轴线上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依次铺展。文殊殿,辽应历十六年(966年)所建,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上木结构建筑。殿前月台宽阔,单檐歇山顶覆布瓦,斗拱层叠,梁架间“四椽袱对乳枋、用三柱”的构造,尽显辽代匠人的精妙技艺。青绿彩绘于檐下流转,千年未褪,依旧辉映古刹风华。 两扇菱花格子窗棂静立在岁月深处,被誉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窗。透过这扇窗,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晨曦洒落殿内,听见梵音回荡梁间。殿内东西北三壁绘满佛国故事,虽曾被尘封,却依然神采斑斓,诉说着昔日信仰。 寺角的“飞狐大钟”铸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是中国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铁钟。钟声一响,浑厚悠远,似千年前的回音,穿越时空,响彻山间。 阁院寺,犹如镶嵌在岁月中的明珠,千年风霜未改其辉。它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卷辽代古建的瑰丽画卷,承载着历史的回响。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晨曦微露,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开善寺大雄宝殿的屋脊,斑驳的光影在檐角流转,仿佛时光在木梁间低语。这座辽代遗存的古刹,沉静地伫立在河北大地上,承载着千年的风霜与故事。 步入殿前,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恢宏的梁架结构。斗栱层叠,檐牙高翘,大叉手、大托脚的设计独特而神秘,如同一双巨掌,稳稳托起苍穹。阳光洒落在梁柱之上,木纹清晰可见,诉说着千百年来匠人的精工巧思。 殿内,空气中弥漫着古木的淡淡清香,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匠人凿刻的回响。柱网移柱、减柱并用的布局,使得整座大殿在庄重之余又多了几分灵动。这里没有过多的装饰,每一根梁、每一块斗拱,都以最质朴的姿态,展现着辽代建筑的沉稳与深邃。 抬头望去,挑斡的结构与脊槫交错,巧妙的受力设计令人惊叹。唐代的影子隐匿于梁架之间,“辽承唐制”的印记清晰可见。工匠们用精准的比例,使这座千年古建至今仍能傲然矗立,在历史的风雨中守望岁月的变迁。 风过长廊,木影婆娑,开善寺大殿静默无言,却在时间的罅隙里,映照出昔日的辉煌。它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是时间缝隙中留存的一抹辽代余晖。 此刻,阳光落在青砖之上,风拂过飞檐翘角,开善寺依旧沉稳静谧。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