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的热烈,不仅是节庆的象征,也是对未来的祈愿与祝福。
火麒麟在火光中腾跃,带着神话般的威严与神秘。每一道火花,每一次跃动,都承载着人们的祝福与期望。
在这片拥挤的街道上,赛大猪的仪式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人们围绕着点缀着彩纸和香火的大猪,脸上带着虔诚与期待。
在潮汕的传统拜神现场,香火缭绕,供品摆满了桌子,一片庄严而热烈的氛围。这里的人们虔诚地祭拜,表达着对神明的敬畏与感恩。每一份心意,都融入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与信仰。
潮汕文化英歌舞
身为一个潮汕人看到如今英歌舞火遍中国甚至在外国街头表演真的是倍感骄傲,既然这样那我也得拍出英歌舞的魅力
潮汕传统习俗英歌舞幕后画脸的过程
潮汕特色美食菜头丸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陆丰地区方言称:“三十瞑”或“廿九瞑”。这是因农历十二月有大小月而别。月大,有三十日;月小,只有二十九日。瞑是指岁暮(即一年最后一天日落,天黑,黄昏的时候)的意思。这天的天色未晚时,家家户户都准备些供品,如龟仔粿、甜粿、发粿等来祭拜祖先。同时祈祷来年全家老少平安,财丁两旺,风调雨顺。为庆祝佳节,尤其是春节,在陆丰各地,家家户户都要做些甜粿、发粿、龟仔粿等,特别是“龟仔粿”。
潮汕里的瓦窑 一砖一瓦 一童年 一青春
" 百狮巡城 全城沸腾 " 广东•揭阳 由四只狮队及四只英歌队组成。以进贤门为中心向四条路线巡游。所到之处万人空巷。烈阳,汗水,锣鼓,呐喊。这是属于潮汕的浪漫,也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来潮汕一起感受节日氛围✓
谷饶的宋朝大元帅信仰(祭社),祭拜的是为抗击外来侵略,保家卫国,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阵亡部下,作为无名英雄,他们的忠心护国,其精神可嘉,浩气长存。对宋军阵亡将士的祭拜、纪念,也是对文天祥爱国主义精神的肯定。自元朝至元期间,乡民便偷偷私下祭拜,及后,更是利用明朝政府的乡村祭厉政策,把祭拜合理化,公开化,演变成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张钊蓬 .《潮阳谷饶祭社源流》)
王爷宫做大戏
保生大帝建醮盛典是金瓯乡的传统民俗活动,俗称“打照”,每三年举办一次,每十二年更加隆重。“保生大帝”是金瓯乡历代崇拜的神明,俗称“老爷”,一句“老爷保号”便是乡民们最为虔诚的祈祷,意思为祈求得到神明的保佑。“建醮”即是设法坛做法事,老爷登上醮坛为乡民祈福,保佑全乡风调雨顺。
“双忠”指的是“来自北方的忠勇人士”张巡和许远,也称“双忠公”。据史料记载,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时任河南节度副使的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率领睢阳城,也就是如今河南商丘的军民,与安禄山叛军展开一场殊死的战斗,死守睢阳达10个月之久。最终因寡不敌众,睢阳失守,两人也为国殉难。“双忠信俗”寄托着敬仰忠烈的感情,贯穿着忠义报国的核心。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汕尾 以及中国香港和 泰国等地。潮汕地区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 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较少文字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其源头有许多不同版本。主要说法是由古代祭祀仪式傩舞进化而来。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揭阳市普宁市、惠来县, 汕尾市陆丰市 ,潮州市潮安区,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潮汕元宵游神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