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老城的北端,有一座安静伫立了六百年的庙宇。它没有喧嚣人海,也不靠流量出圈,却像一页沉静的古书,翻开每一寸瓦当木梁,都能听见时间在呼吸。 这是沧州文庙,一座明初所建的儒家庙宇。三进院落,古木参天,绿釉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柔的光。它不声不响,却肩负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歇山顶的大成殿气势恢弘,五踩重昂斗拱层层叠叠,像是木作工匠在时间里雕刻的诗。 站在泮水桥上,想象古时书生跨桥而入,那一刻是否也心怀敬畏?门前的照壁已不复当年光鲜,但旧砖残瓦中藏着的,恰恰是最动人的故事。 我轻轻推开格扇门,24根古柱静默矗立。它们见过风霜,也听过读书声。阳光穿过雕窗的缝隙,一道道斑驳的光影落在地面上,如梦如幻。 有人说这里是“北方的小曲阜”,也有人说它是“河北最被低估的国宝古建”。但在我眼中,它无需标签,只需静静站着,便足以令人动容。 如果你也厌倦了快节奏的行走,不妨来这里,放慢脚步。你会发现,原来古建筑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活着的时间容器,它记录着一代代人的信仰、礼仪与敬意。 在文庙,我听见了时间流动的声音,也仿佛触摸到了六百年前的一缕书香。
在这座戏剧幻城里,每一处空间、每一场演出,都充满了王潮歌导演独特的艺术构思。她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将《红楼梦》的故事立体化呈现,让经典焕发出全新活力。穿梭于不同剧场,仿佛走进了那个如梦似幻的红楼世界,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悲欢离合。
晨间搭乘G2491次高铁,76分钟便从清河站抵达张家口。国庆假期的车站略显冷清,与预想中的旅游旺季形成反差。首站选择市博物馆,去看看这个城市的过去,张家口作为历史的焦点,和京张铁路中的“张”,确实有一段非凡的历史,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博物馆浏览的我,注意到了一对母子,母亲带着孩子介绍着抗美援朝时期的历史,孩子自发的说到“黄继光是我最崇拜的英雄”,看到这个画面心理有种莫名的欣慰。午餐尝试本地特色莜面,作为南方人确实难以适应粗糙口感,与朋友各尝两口便匆匆结束这场饮食探险。午后通过滴滴预约草原天路包车,首单司机临时要求加收50元/小时,果断取消后幸运遇到报价合理的师傅。沿途白杨树已染秋黄,草原上巨型风车阵列与收割后的草甸构成独特景致,两小时车程恰好保持新鲜感而不至疲倦。返程特意探访张家口堡明清建筑群,青砖灰瓦间既有原住民生火做饭的烟火气,也不乏修缮中的文物院落。日落时分登上玉皇阁,俯瞰新城旧郭交融的景象:明代城墙遗址与现代住宅小区仅隔百米,外卖电动车从古戏台前疾驰而过。有种土城玻岸,古今相泊的美作为北京周边两小时生活圈的旅游地,这里或许更适合夏日避暑或滑雪季来访。
我又一次低估了一处生境…… 在没在之前,我以为这只是一处“相貌平平”生境,但当我潜入水下之后,便顿时被这里的水下世界深深折服。 这里紧靠着隶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的滏阳河,有着种类极其丰富的原生水生生物,它们数不胜数的在这片水域聚集,妆点着这片纯净的梦境。 这处泉水又名龙洞珠泉,位于鼓山脚下 ,属于黑龙洞泉域。泉域北部为区域隔水层构成的隔水边界和地下分水岭边界;东部为岩溶地下水滞流边界;西部为断层阻水边界;南部为地下水分水岭边界。四周环绕的各种类型的阻水边,共同构成了这处封闭程度较高的独立全排型岩溶水系统。
起伏的丘峦是自然落笔的曲线,层叠梯田如大地镌刻的年轮,记录着农耕文明与土地的千年私语。山脊上,风车银翼轻旋,将旷野的风酿成清洁的能量。
夜幕低垂,胡良河的水面映出点点星光,微风拂过桥面,带走岁月的尘埃。下胡良桥,就这样静静伫立了四百五十年,见证着时代的更迭,聆听着世事的变迁。 这座五孔石拱桥,承载着明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它以花岗岩砌筑而成,桥身宽阔而坚实,每一块石料都被精心雕琢,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历经风雨而巍然不动。桥面两侧,33对素面栏板安静地守护着往来的行人,34对望柱高高矗立,雕刻着与永济桥相似的图案,唯独少了莲花座的装饰,显得简约而庄重。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有些望柱的石料已然变黑,仿佛诉说着千百年来的风霜。 下胡良桥不只是一座桥,更是一首镌刻在石头上的诗。它见证了明代的繁华,也经历了烽火的洗礼。解放战争时期,为阻挡敌军,它曾被炸断;1954年,它被修复,让历史的脉络得以延续。1987年,公路改道,新桥修建,它终于可以卸下交通的重任,作为文物安然地沉浸在时间的长河中。 最令人神往的,是关于“胡良晓月”的传说。相传每逢中秋之夜,即便乌云遮月,站在桥上依旧能见皎皎明月悬空,如梦似幻。或许,这是岁月赠予它的温柔,让它在风雨中历久弥新,也在夜色中静候那一轮明月。 今日的下胡良桥,依旧横跨在胡良河上,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
清晨的薄雾轻拂水面,拒马河在晨曦中泛起微光。横跨河上的永济桥,静静伫立,似一位沉思千年的智者,倾听着流水吟诵过往的诗篇。 九孔石桥,如长虹卧波,坚固的青石在岁月的雕刻下留下斑驳痕迹。它承载过南来北往的商贾,迎送过风尘仆仆的旅人,也见证过皇帝巡游的盛景。桥上的汉白玉栏杆,雕刻着净瓶、荷叶与卷云,精致的纹路仿佛诉说着工匠的虔诚与匠心。 冬日里,拒马河封冻,冰凌顺流而下,撞向桥墩,却被舟形桥基巧妙分流。破冰铁剑隐于水下,默默守护着这座古桥,让它在风霜雨雪中巍然不动。 车辙的印记深深刻在桥面之上,那是时间留下的脚步,是往昔岁月的沉淀。风吹过石碑上的乾隆御笔,仿佛还能听见那一声叹息:“十八省通衢,冠盖如云,停车片刻感怀多。”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桥上,光影交错,仿佛穿越了几百年,照亮了昔日的喧嚣。行人驻足桥头,轻轻抚摸着这块古老的石头,感受它冰凉而厚重的质感。 千百年来,流水带走了尘世的喧嚣,带不走永济桥的故事。它依旧横卧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凝望远方,等待着懂它的人,再次踏上这条通往历史的长桥。
清晨的薄雾缭绕在西陵的群山之间,晨曦穿透云层,轻轻洒落在道光慕陵的黄琉璃瓦上,映出一片温润的光泽。这里没有乾隆裕陵的金碧辉煌,也没有康熙景陵的恢弘壮阔,却在简朴与内敛之中,悄然流露出一种深沉而独特的美感。 道光帝曾命令修建陵寝时务必“从俭”,于是,这座陵寝少了石像生、明楼、大碑楼,也不见三座门的气派。然而,走近细看,你会发现,这座帝陵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根梁柱,每一道门窗,都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华贵。 慕陵的围墙,从底至顶全部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桨的精细工艺,坚固而考究,远超一般皇陵的标准。三座门被一道巨大的石牌坊取代,整座建筑由青白石雕刻而成,斗拱、瓦垅、吻兽无一不是巧夺天工,光影之间,散发着凝重的历史气息。 最让人惊叹的,是隆恩殿的金丝楠木。整座大殿,从梁柱到枋檩,无一不是上等楠木,木质温润如玉,散发淡淡清香。殿内的天花板不同于传统彩绘,而是用900余块木雕拼接而成,繁复的龙戏珠纹样,腾云驾雾,栩栩如生。抬头望去,雕龙盘踞在殿顶,如同静默的守护者,见证着道光皇帝的隐秘心思。 或许,道光帝的“节俭”不过是一层掩饰。
千年风雨,雕刻在阁院寺的梁柱间,镌刻在斑驳的斗拱里。坐落于涞源城西,这座古刹静立于时光深处,默默诉说着千载往事。 殿宇巍然,中轴线上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依次铺展。文殊殿,辽应历十六年(966年)所建,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上木结构建筑。殿前月台宽阔,单檐歇山顶覆布瓦,斗拱层叠,梁架间“四椽袱对乳枋、用三柱”的构造,尽显辽代匠人的精妙技艺。青绿彩绘于檐下流转,千年未褪,依旧辉映古刹风华。 两扇菱花格子窗棂静立在岁月深处,被誉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窗。透过这扇窗,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晨曦洒落殿内,听见梵音回荡梁间。殿内东西北三壁绘满佛国故事,虽曾被尘封,却依然神采斑斓,诉说着昔日信仰。 寺角的“飞狐大钟”铸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是中国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铁钟。钟声一响,浑厚悠远,似千年前的回音,穿越时空,响彻山间。 阁院寺,犹如镶嵌在岁月中的明珠,千年风霜未改其辉。它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卷辽代古建的瑰丽画卷,承载着历史的回响。
晨曦微露,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开善寺大雄宝殿的屋脊,斑驳的光影在檐角流转,仿佛时光在木梁间低语。这座辽代遗存的古刹,沉静地伫立在河北大地上,承载着千年的风霜与故事。 步入殿前,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恢宏的梁架结构。斗栱层叠,檐牙高翘,大叉手、大托脚的设计独特而神秘,如同一双巨掌,稳稳托起苍穹。阳光洒落在梁柱之上,木纹清晰可见,诉说着千百年来匠人的精工巧思。 殿内,空气中弥漫着古木的淡淡清香,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匠人凿刻的回响。柱网移柱、减柱并用的布局,使得整座大殿在庄重之余又多了几分灵动。这里没有过多的装饰,每一根梁、每一块斗拱,都以最质朴的姿态,展现着辽代建筑的沉稳与深邃。 抬头望去,挑斡的结构与脊槫交错,巧妙的受力设计令人惊叹。唐代的影子隐匿于梁架之间,“辽承唐制”的印记清晰可见。工匠们用精准的比例,使这座千年古建至今仍能傲然矗立,在历史的风雨中守望岁月的变迁。 风过长廊,木影婆娑,开善寺大殿静默无言,却在时间的罅隙里,映照出昔日的辉煌。它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是时间缝隙中留存的一抹辽代余晖。 此刻,阳光落在青砖之上,风拂过飞檐翘角,开善寺依旧沉稳静谧。
穿越蔚州古城的青石小巷,灵岩寺静静伫立在岁月的长河里。晨曦微露时,寺院的轮廓在淡金色的光影中愈发清晰,檐角微微上翘,宛如展翅欲飞的鸿雁,又似低吟浅唱的诗篇,吟诵着六百年的风雨故事。 步入寺门,天王殿便是第一道迎接你的风景。单檐歇山顶,斗拱层叠,如同历史的脉络,一层一层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那些雕梁画栋,虽经岁月洗礼,依旧精巧别致。檐下五踩单昂斗拱,角科与补间交错成鸳鸯交首拱,构造奇巧,疏朗大气,每一寸木雕都浸润着匠人的心血。阳光洒落,青灰色“旋子彩绘”悄然浮现,淡雅的墨色蟠龙穿行其间,仿佛正从古画中腾跃而出。 再向前行,大雄宝殿巍然矗立,沉稳而庄严。明代官式建筑的工艺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庑殿顶沉稳大气,屋脊上浅浮雕的卷云纹流畅而灵动。推开殿门,抬头仰望,一座金光璀璨的藻井跃入眼帘。斗拱层叠,如云似浪,井心盘踞着一条栩栩如生的蟠龙,似在默默守护着这方净土。小天花板之间绘满佛家八宝、仙鹤祥云,每一笔线条都流露出工匠的虔诚,诉说着千百年来不变的信仰。 寺内钟鼓楼依旧肃穆矗立,禅房静谧,配殿低吟,一砖一瓦间,是风吹雨打的印记,也是匠心不朽的传奇。
在蔚州古城南关外,静立着一座承载千年风霜的古刹——释迦寺。青砖黛瓦,木梁飞檐,仿佛在低语诉说元代的旧梦。寺院被四面院墙围绕,唯有东南角开敞,大门静静迎接着往来的香客与游人。 步入寺内,时光仿佛倒流至元代。大雄宝殿巍然矗立,单檐歇山顶庄重而典雅,月台之上,四铺作单抄斗拱承托起一片沉静的天空。梁架之间,雕梁画栋,结构严谨而富有层次,仿佛是匠人对天地规则的虔诚解读。藻井之上,流云翻腾,金龙游走,牡丹在红底之上悄然盛放,光影交错间,古人的笔触似乎仍未干涸。 穿过大殿,步入后院,卧佛殿静立其中。蓝色牌匾上书“拈花微笑”,殿内释迦牟尼卧佛沉静安详,红布轻覆,黄纱微垂,仿佛正于梦中拈花一笑,将千年的禅意缓缓洒向人间。 木梁承载着岁月的重量,斗拱镌刻着时光的印记。从元代到明清,从雕刻到彩绘,这座寺庙不仅是信仰的寄托,更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瑰宝。微风拂过檐角,似有梵音悠然回响。 释迦寺不言不语,唯有木石间的古韵低吟,等待着懂它的人,轻轻聆听。
日落西山,天际晕染出金红色的辉光,蔚州古城被笼罩在一片温柔的暮色之中。北城垣之上,玉皇阁静默伫立,琉璃屋脊在斜阳映照下泛起点点金辉,仿佛镀上一层神圣的光泽。风轻轻掠过,檐角的铁饰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如同古寺晚钟,敲醒沉睡的记忆。 拾级而上,青石台阶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承载着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迹。推开厚重的木门,大殿内,玉皇大帝的神像沐浴在斑驳的暮光中,静静注视着芸芸众生。两侧的壁画在橙红的光线下仿佛活了过来,五元大帝威严肃穆,三十六雷公隐匿在云雾间,似要跨越时空,施展神威。 夕阳的余晖透过拱门洒落在天仙子碑上,碑文的墨迹虽已斑驳,却依旧飘逸洒脱,仿佛明嘉靖年间的那一夜,苏志皋仍站在此地,凝望远方,轻吟低唱。站在阁楼之上,极目远眺,苍茫的群山与辽阔的大地被落日晕染成温暖的橙色,城郭在夜幕降临前泛着最后一丝光辉。此刻,玉皇阁宛如一座悬浮在时空交错间的仙阁,承载着千年的风云,静静守望着这座古城的每一次日升月落。
六百年夯土城墙屹立塞北,承载明代军事要塞的沧桑记忆;当粗犷的夯土瓮城遇见剔透的玻璃海岸,时空之门在古堡遗址上悄然开启——触摸斑驳箭孔可闻金戈回响,漫步镜面步道似踏粼粼波光。这新旧共生的奇观,演绎着文明对话的永恒诗章。
沧州的土地上,一座千年不倒的铁狮,静静地伫立在风霜雨雪之间。它昂首挺胸,目光深邃,似乎仍在注视着远方的海天交界。自**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铸成,它便承载着岁月的沉淀,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坚韧的守护者。 它通体铸铁,身高5.78米,重40吨,以泥范明浇法铸造而成,工匠用509块外范精心拼接,层层浇筑。腹腔内曾刻满《金刚经》经文,诉说着千年前的虔诚信仰。尽管岁月侵蚀,字迹已模糊不清,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天地的敬畏与寄托。 传说很久以前,沧州海啸肆虐,百姓深受其害。于是,能工巧匠铸就此狮,以镇海患,遂得名“镇海吼”。它并非神话中的灵兽,却以金属的坚韧,与时间抗衡千年。从清嘉庆八年被风暴吹倒,到光绪年间的重立,再到现代的修缮,它一次次经历风霜,饱经风雨却从未被遗忘。 然而,时间终究留下了不可逆的痕迹。它的下巴缺失,腿部曾因修缮填充物膨胀而开裂,八角亭的保护未能阻止铁锈的侵蚀。2011年,沧州市决定重铸一座铁狮,新狮子比原铁狮大1.32倍,静静矗立于狮城公园,与它遥遥相望,似在接力守护这座城的记忆。 如今,沧州古称“狮城”,便因这铁狮而得名。它不再咆哮,却依旧沉默守望,诉说着千年历史的恢弘。
在河北省唐山市的玉田县,有一座静静伫立在古兰泉河上的桥,它跨越千年,见证了岁月的流转。这座桥,就是彩亭石桥。 建于金朝的彩亭石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功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守护者。它那长虹弓状的身躯,轻轻地跨越河流,像一位古老的使者,默默讲述着它的故事。桥身由石砌成,长19米,宽6米,高6.1米,每一块桥石都浸透了岁月的印记。桥两侧雕刻着精美的龙头、狮子、莲花、寿桃等形象,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特别是桥面上的浮雕花饰,如犀牛望月、莲花荷叶,仿佛带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轻轻诉说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彩亭石桥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桥的修建由学士杨彩亭主持,他为了解决唐水湍急的难题,亲自设计并主持了桥梁的建设。桥的诞生,不仅为过往行人提供了便利,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这座桥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也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每一次修复,都是对它历史价值的尊重,每一处细节的雕刻,都在讲述着一个属于过去的故事。今天,彩亭石桥依旧巍然屹立,它的身影如同一幅永恒的画卷,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净觉寺,千年古刹,静静伫立在唐山玉田的蛮子营村。它不仅是京东地区的佛教圣地,更是一座镌刻着历史与文化印记的建筑瑰宝。走进净觉寺,仿佛穿越时光,古老的墙壁和雕刻带你走进一个遥远的年代。 这座寺庙坐北朝南,古建筑的布局庄重典雅,中轴线上的牌楼、门殿、碑楼、正殿、大雄宝殿,一座座建筑层叠而起,气势磅礴。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巧思与匠心。尤其是无梁殿,别具一格。没有一根木梁支撑屋顶,而是用巧妙的砖石结构,将空间巧妙地支撑起来,仿佛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在无言地讲述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创意。 走入正殿,眼前的千手观音像庄严慈悲,仿佛能感受到那股穿越千年的宁静。四周的雕刻和彩画细腻繁复,龙凤图腾、石雕柱子,每一处都透露出古代艺术的无穷魅力。特别是天窗下的36个木格,精美的彩绘与泥塑故事如同时光的回廊,带你走进《西游记》里的奇妙世界,人物栩栩如生,场景生动鲜明。 净觉寺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一片心灵的净土。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历史的沉淀和佛教的宁静。每一块石碑,每一座佛像,仿佛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珍惜眼前的宁静与安详。
石家庄湾里庙步行街的夜景,如同一首优美的夜曲,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城市的活力与魅力。它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是时尚与传统的交融,是繁华与宁静的交织。当你漫步在这灯火辉煌的街道上,感受着微风拂面,聆听着欢声笑语,仿佛时间都为这美丽的夜景而停留
在河北省涞水县的静谧乡野间,四座千年古塔如同时光的守望者,静静地伫立,诉说着它们的传奇故事。从辽金到唐宋,它们跨越了千年时光,将历史与艺术的光辉铭刻在砖石之间。 皇甫寺塔,是金代的文化瑰宝。它高耸的十三层密檐,精美的塔刹,承载着金世宗大定年间的风华。尽管毗卢寺早已消失,这座舍利塔依然傲然挺立,如同历史的信使,将古代工匠的智慧传递至今。 登上西岗山,西岗塔雄踞山巅,犹如一位沉稳的历史见证者。这座辽金时期的十三层砖塔以密檐与楼阁相结合的独特造型闻名,八柱倚塔,塔身如诗。登塔俯瞰,涞水的山川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龙严寺塔,昔日的“镇江塔”,是唐代的智慧结晶。它守护在清水河边,棱台式塔身与双层仰莲塔刹交相辉映,彰显着唐代建筑的典雅与细腻。传说它曾抵御洪水,守护一方土地,如今它的身影依旧映衬着清水河的静美。 而庆化寺花塔,则像一朵“砖石花”,安静地开在龙宫山的山崖上。八层佛龛环绕塔身,层层递减,精巧绝伦。虽寺院已毁,但塔身的雕刻依然鲜活,仿佛那些佛龛中蕴藏着永恒的禅意。 走进涞水,这四座塔如同时间的琴弦,拨动着每一位过客的心。千年流转,它们在岁月里静默,却依然诉说着古老的文明与建筑的辉煌。
开元寺塔,亦称瞭敌塔,是河北定州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这座矗立于城内南门里东侧的塔,承载着八百多年的风霜岁月,以其雄伟与秀丽,成为定州文化的象征。 塔身为砖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十三层层叠而上,直指苍穹,总高84.2米,堪称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设计巧妙的平面布局由两个正方形交错而成,比例匀称,既稳定又美观,令人赞叹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塔的四面设有券门,似迎接八方来客,而其余四面假窗则雕有几何形窗棂,增添了建筑的艺术魅力。 步入塔内,每层都有梯级,通向更高处,登塔之时,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廊。两层之间形成的八角形回廊,将光影与空间完美结合,使人行走其中,感受到一份肃穆与宁静。塔不仅是建筑的奇迹,也曾是古时瞭望敌情的要地,其“瞭敌塔”之名由此而来。 1961年,开元寺塔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象征。它的存在,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的智慧与美学,更让后人铭记那段历史。登临塔顶,俯瞰定州全景,天地辽阔,心胸开阔,这座塔,仿佛依旧在低语着古城的故事。
走进蔚州古城的午后,阳光如金色的缎带,温柔地洒在古老的城墙和青石板路上。厚重的砖墙带着斑驳的痕迹,仿佛在低语述说千年的风霜。古城的街巷里,微风轻抚,携带着山谷的清香与历史的气息。 午后的古城最是迷人。城内的小店里,商贩们悠然地摆弄着传统工艺品,色彩鲜艳的蔚绣与粗犷朴实的剪纸艺术,是这里特有的风情。巷子深处传来悠扬的胡琴声,一位老艺人坐在树荫下,演奏着古老的曲调,音符仿佛在阳光下跳动,给古城增添了一抹灵动。 登上城墙,极目远眺,蔚县的山峦如同静卧的巨龙,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城外的村落炊烟袅袅,田野与青山交织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俯瞰城内,斜阳将古戏台的飞檐映得通透,金光仿佛将时间凝固,让人不禁想象起戏台上曾经的热闹与欢笑。 午后阳光渐渐柔和,古城的街道被镀上一层温暖的金黄。孩子们在城门下嬉戏奔跑,欢声笑语仿佛将历史与现代融合在一起。一阵微风拂过,带来院落里酿酒的香气,与阳光交织,成就了这古城午后独有的气韵。 在蔚州古城的下午,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带着千年的故事和一片温柔,将每个驻足的人带入一段如梦的旅程。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