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全部作品 主持人精选
废墟里的重生:当破碎图像成为你
9张

废墟里的重生:当破碎图像成为你

别急着清理你内心的废墟,先蹲下来看看那些碎片里藏着什么。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不完美图像"的注视时间比规整画面长37%——废墟般的画面天然吸引我们潜意识的目光。那些开裂的裂痕、斑驳的色块、扭曲的线条,就像高敏感人格者特有的神经突触,以超乎常人的密度链接着情绪记忆。 试着把最近困扰你的情绪画成废墟:摔碎的咖啡杯可以用狂乱的笔触定格在半空,吵架时涨红的脸不妨涂成融化的蜡像。这不是在记录痛苦,而是用视觉语言给情绪"二次曝光"。神经科学证实,当我们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体图像时,杏仁核的活跃度会下降28%。 审美学家贡布里希说过:"废墟的美在于它同时讲述毁灭与新生。"就像心理学中的负能量转化原理,试着在画布上让废墟里长出新叶:用焦虑化成的裂缝可以变成缠绕的藤蔓。 这个过程本质是与内在小孩的对话。当你允许自己在安全距离外观察这些"心灵废墟",就像成年人蹲下来平视那个受伤的小孩。艺术治疗中的具象化技术显示,78%的来访者在绘制"情绪废墟"三个月后,对同类负面事件的应激反应显著降低。 不是把废墟修复如初,而是发现裂缝里透进的光——那些不完美的氛围里,藏着比完美笑容更真实的生命力。

疗愈创作 海洋絮语:在流动中与
9张

疗愈创作 海洋絮语:在流动中与

当你凝视这片由浅墨海洋时,请允许我引导你进行一场温和的意识漫游。 观察那些在水流中游弋的鱼群。它们既不是棱角分明的几何体,也非纤毫毕现的工笔造物,特有的温润边缘正轻声提醒:生命本不必被严苛定义。当湿润画面自然晕染时形成的渐变层次,恰似我们内心恰似情绪的细腻光谱——那些流动的感受是心灵最本真的模样。 请注意鱼群游动的韵律。看似无序的轨迹里藏着微妙的秩序,就像呼吸时胸腔的起伏。试着用三分钟跟随它们的节奏调整呼吸:想象每次吸气时,深色的海水正将澄澈的能量注入你的血管;呼气时,所有淤积的焦虑都化作气泡消散在波光里。此刻化作隐喻——情绪如潮汐,终会退去。 海洋具有奇妙的包容性。深浅不一的蓝色既像深夜的星空,又如正午的潟湖,这恰是治愈的本质:接纳所有状态的自己。那些游鱼时而清晰时而朦胧的轮廓,恰似记忆中某些模糊的温暖片段,它们会在恰当的时刻浮现。 现在,请将视线放远。整幅画面正通过水与墨的永恒对话,演绎着关于「存在」的寓言——我们既是执笔的创造者,亦是画中流动的颜料。当指尖触碰纸的粗粝肌理,你或许能感知到:治愈从来不是消除所有皱褶,而是在生命的纤维里织就韧性

多重曝光
14张

多重曝光

这是我在华西心理卫生中心急危重症监护病房开展摄影工作坊的第三年。在过去的几年里,要么是病友来拍摄病房里的人物,要么是我来拍摄他们,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把我们的视觉链接在一起。 某天我突然想到,其实人的每次眨眼就是一次曝光,相当于每个人都在不停的拍摄这个世界,那么究竟要曝光多少次我们才能窥见这世界的全貌?那么如果在这样的曝光中,增加不同的视角,也许我们就能看见不一样的世界。所以在这件作品中,我采用了多重曝光的手法,先由我为重症监护病房的病友们拍摄肖像,再由他们拍摄自己想拍事物。我希望能够通过合作的过程以及这些叠加的影像,传达出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人类之间纠缠不清的命运。 在媒介的选择上我选择了即时成像,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因为我认为在所有的媒介中它是最具娱乐性的,因为它几乎没有技术门槛,所以它能够帮助我与他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其次是这种媒介不仅可以像一般数码相机一样把不同的时间与光线叠压在同一画面中,而且它具有非常敏感的化学性质,温度湿度的不同都会影响画面的最终成像。给我的感觉就像给图像注入了生命一样,这种充满变化与随机性的显影过程也让我非常着迷。

看不见的脸
9张

看不见的脸

2021年5月至今,我一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急危重症监护病房做关于“心理学”的跨学科长期摄影项目。这个作品是项目的第二阶段成果,在这一阶段我主要关心的是病友们如何认知和表达自己,并用摄影的方式表现我对他们有限的认知和感受。 我在工作过程中了解到,为了保护病友的隐私,在这里直接拍摄脸部是不被允许的。我认为这样的保护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病人的同时也让他们的“脸”在社会上消失了。最重要的是我看着眼前这些鲜活的人却仍然有拍摄的冲动。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想到了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他的中篇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中以东游的旅人马可·波罗的视角描述了55座城市的风貌。这些“城市”无法用肉眼看见,但他却通过虚构的文学手法让我感受到了这些“城市”的存在。 这部小说启发了我用拍摄自画像与人的合影的形式去记录病友们。我给病友一只记号笔和一张A4纸,请他们画下自己的形象,然后我为他们拍摄“肖像”。一方面,画自画像本身是一个心理认知和表现的过程,病友能够通过自画像描绘出那张“看不见的脸”。另一方面,通过将这张“看不见的脸”与现实中人的身体进行并置也许能让我们有机会更多地了

看不见的脸
30张

看不见的脸

2021年5月至今,我一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急危重症监护病房做关于“心理学”的跨学科长期摄影项目。这个作品是项目的第二阶段成果,在这一阶段我主要关心的是病友们如何认知和表达自己,并用摄影的方式表现我对他们有限的认知和感受。 我在工作过程中了解到,为了保护病友的隐私,在这里直接拍摄脸部是不被允许的。我认为这样的保护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病人的同时也让他们的“脸”在社会上消失了。最重要的是我看着眼前这些鲜活的人却仍然有拍摄的冲动。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想到了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他的中篇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中以东游的旅人马可·波罗的视角描述了55座城市的风貌。这些“城市”无法用肉眼看见,但他却通过虚构的文学手法让我感受到了这些“城市”的存在。 这部小说启发了我用拍摄自画像与人的合影的形式去记录病友们。我给病友一只记号笔和一张A4纸,请他们画下自己的形象,然后我为他们拍摄“肖像”。一方面,画自画像本身是一个心理认知和表现的过程,病友能够通过自画像描绘出那张“看不见的脸”。另一方面,通过将这张“看不见的脸”与现实中人的身体进行并置也许能让我们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到他们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