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厦门和泉州,低调的漳州商业化还不是很明显,游客相对不多逛着舒适感明显。漳州古城人少景美,保留红砖骑楼闽南古建,烟火气十足。整体而言漳州绝对是一座宝藏旅游城市。
雨雾中的福建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土楼,当初是为了防土匪,后来让全世界所知道却是因为美国卫星拍的照片引发的误会。。以为这些土楼是为了对付他这个现代土匪。
二宜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为蒋氏十四世蒋士熊所建,落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二宜楼为闽南土楼,前后建造30年,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直径73.4米,是福建省内同类建筑中单体最大的双环圆形土楼。二宜楼楼内共存有壁画593平方米、226幅,彩绘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被誉为“中国南方壁画博物馆”。
云水谣土楼 近距离感受慢生活节奏
使用大疆Air2S拍摄于南靖土楼。 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 南靖土楼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
萤火虫俗称火金姑、亮火虫,是昆虫纲鞘翅目萤科中能够发光的昆虫的俗称,已知共有2000多种,分属于8个亚科92属和亚属,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2]依照成虫的活动规律可分为昼行性,昼夜两行性和夜行性。依照幼虫生活的环境,分为陆栖、水栖和半水栖三类。[3]萤火虫是美丽的发光昆虫,能够发出黄色、橙色、红色、黄绿色及绿色等多种颜色的荧光。[6]除一些昼行性的种类外,萤火虫的卵、幼虫、蛹、成虫均能发光。萤火虫幼虫的发光被认为具有警戒、恫吓天敌的作用,而成虫被认为利用闪光进行种的辨认、求偶及诱捕。萤火虫独特的发光行为使之成为一类重要的观赏性昆虫,在中国昆虫文化中,萤火虫与蝴蝶、蟋蟀齐名。其对环境较为敏感,是生态质量的指示物种之一,其发光机理及体内的荧光素酶和荧光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环境检测等领域。萤火虫属昆虫纲(六足总纲)鞘翅目萤科(Coleoptera:Lampyridae)。萤火虫最独特的特征是腹部具有特化的发光器。萤火虫成虫个体一般较小,大多数体长1厘米,少数种类可以达到3厘米。雌性个体要略微大于雄性个体。萤火虫和其他昆虫一样,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西部的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为黄姓客家人的小聚落。[1][2][3] 田螺坑土楼群主要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一座椭圆楼组成,分别是步云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4][5][8][14]田螺坑土楼群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因其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被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称为“世界建筑奇葩”,[6]田螺坑土楼群建筑组合是福建客家土楼群的典范。[7][8]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田螺坑土楼群为第四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2001年5月,田螺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的一部分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1][12]2008年7月7日,包含田螺坑土楼群在内的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田螺坑土楼群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被人们戏称为“四菜一汤”。
土楼不土,商业味道很浓,成了摇钱楼。 土楼不俗,世界非遗很牛,感谢老祖宗。 土楼土楼,装点些红灯笼,多了份喜庆。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