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空间摄影当中,从建筑学角度来看,人被作为参照物来表达空间的尺度比例关系,展现建筑物的空间感;同时建筑的功能属性、使用状态也可以通过人的活动习惯来体现;另外人在建筑摄影中的某些行为也具有空间的指向性。 建筑空间是为人服务的,有了人的出现会让画面更有真实性和生动感。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等待一个合适的人(物)在不经意间闯入画面充当这个比例人,甚至安排一个模特充当路 人,然而很多情况下,我在拍摄时都只有自己一个人,于是我把镜头对准了尽职的保安、细心的保洁、努力的快递小哥或者其他劳动者,让他们充当比例人进入画面。尽管他们在画面中通常都很小,但目光还是会马上聚焦到他们身上,就像他们本身的岗位一样,平凡而不平庸。
他抬头,光线交织如同希望的脉络。这一刻,他明白那些挫折不过是成长的磨砺。走出这扇门,他将重拾勇气,继续在这繁华都市为梦拼搏。因为他知道,只要心中有光,黑暗便无法将他吞噬。
北京亚洲金融大厦建设运用创新钢板剪力墙系统,大厦设计以“鲁班锁”为设计理念,从高空俯视为“中国结”造型,设计风格结合现代设计和中国元素。建造过程中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及钢结构,形成了很多框架和线条,秩序井然。在拍摄外部的时候,需要尽可能的做到横平竖直,保证线条的流畅感。
龙美术馆(西岸馆)也是大舍柳亦春负责设计建造的项目,旧址是建于1929年的北票煤码头。它的空间建构形式保留了原来的煤料斗, 根据场地的因势利导,又搭建了很多伞供形成网状结构,这些伞供既是垂直界面也是顶部界面,是空间板片构建的变形。不同位置形成展厅和交通路径的结合,又具有不同指向性,可以让人在参观的时候进行多方向的流动。之前看到的一些照片都是利用煤料斗的分割去拍一些复杂构图之类的照片,并没有一些能很好的呈现其建筑设计美感的作品,所以自己也是带着问题来写作业。
成都书香新地标
建筑空间与艺术之美
山谷音乐厅犹如 来自太空的飞来巨石,倒锥形立在草地上,减少底部面积,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倒锥形的结构里包含了半露天的剧场、室外舞台、观景平台和一些服务空间。音乐厅内部没有使用任何吸音材料,单纯靠混凝土造型、开孔,营造贴近自然的声音。 · 立面分层的灵感来源于周围山脉的沉积岩,采用了清水混凝土结构,骨料中掺用了当地的砂石,层层堆叠。墙面和结构顶部的开洞,除了优化自然通风性能、降低内部温度,亦会将周围的天空、山谷、长城和阳光雨水自然的声音一并带入空间内。太阳位置不同,顶部开洞进来的光线也不同。
CBD大楼的灯光秀,到了春节也换成了新春主题,应景又好看。
比例人的实际作用
春节前的晴天,阳光下国旗与党徽相呼应。
VIVO X200 Pro 人像模式-新春
在香港街头,对着带有镜面效果的天花板拍摄,遮挡部分的高楼天空画面,倒映着街上的行人,就像在相接的天空高楼边上行走一样。
结冰的湖面一层土,仿佛是远处阳光撒下来的金沙。
在香港海边的市区,车辆在居住区之间的马路从远到近驶来,因为地形是个广阔的斜坡,人站在马路的高处尽头,和远处的高楼几乎齐平,远处的船好像在高空的海面慢慢驶过,画面里有一种梦幻但又现实的立体感。
在香港街上散步时突然天降大雨,就近找个公共空间暂时避雨,才发现是比较著名的西九戏曲文化中心,建筑富有艺术感的曲线造型。阴天下雨时,建筑外部柔和的光线从外到内投射的内部阶梯,形成色彩平淡但又立体的光影效果,走到特定角度就能发现建筑局部的波浪。
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有秩序
经典香港红色的士,安静地驶过色彩丰富的居住区。 使用A7M4+老蛙移轴15mm拍摄。
周一一早进城办事,又来到了侨福芳草地 。在冬日暖阳下,真的是NEXT LEVEL了。 距离上次来拍摄也过了半年,商场又增添了一些新的艺术装置,早上的光线和下午截然不同,所以又找到了新的机位,透过屋顶和玻璃幕墙进来的光影很好看,陈列、店铺的色彩也很丰富,这次的后期思路除了通透干净之外,增加了一些暖色的饱和度,让画面看起来更有城市和艺术的氛围感。
山谷音乐厅犹如 来自太空的飞来巨石,倒锥形立在草地上,减少底部面积,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倒锥形的结构里包含了半露天的剧场、室外舞台、观景平台和一些服务空间。音乐厅内部没有使用任何吸音材料,单纯靠混凝土造型、开孔,营造贴近自然的声音。 · 立面分层的灵感来源于周围山脉的沉积岩,采用了清水混凝土结构,骨料中掺用了当地的砂石,层层堆叠。墙面和结构顶部的开洞,除了优化自然通风性能、降低内部温度,亦会将周围的天空、山谷、长城和阳光雨水自然的声音一并带入空间内。 · 太阳位置不同,顶部开洞进来的光线也不同。
街头的光影总是会给画面带来惊喜,准备好相机随时按快门。
—— 请到米拍APP查看更多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