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是中国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中外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 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影响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扩散到陕南地区和江汉平原等地。同时,青铜文明也受到了中原夏商文明及长江中游地区、陕南地区文明的强烈影响,表现出古蜀文明强烈的内聚和外衍的两面性。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将辉煌的古蜀文明真实而又让人匪夷所思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最神奇最令人惊叹的,便是众多青铜造像了。这些青铜像铸造精美、形态各异,既有夸张的造型,又有优美细腻的写真,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神秘群体。
一所藏在深山中的小众川渝文化博物馆,重庆璧山大圆祥博物馆。虽然小众,但确是我认为非常值得一去的博物馆,适合对建筑家具及古巴渝文化感兴趣的大人孩子。 博物馆原来是始建于咸丰年间的天福碗厂,废弃后建成博物馆,有非常之多的展品,虽然不是什么国之重宝,但规模巨大非常震撼。 @小强不小 @米拍 @米拍好物众拍 @摄影的小和尚
这是清末仿制英国人的火炮,与洋人不同的是火门部位有些粗糙,而且这炮在仿制的时候没几年欧洲就淘汰这种滑膛前装炮,并将这类火炮卖给满清,现在各地都能看到英制火炮。
司马迁《史记》:“尉佗之王,本由任嚣。遭汉初定,列为诸侯。隆虑离湿疫,佗得以益骄。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其後亡国,徵自樛女;吕嘉小忠,令佗无後。楼船从欲,怠傲失惑;伏波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成败之转,譬若纠墨。”
没看完的博物院
初见就喜欢上的一尊石狮。
明代·大漆描彩清供盘
香瓶为香道具收纳器,一般置放香押和香铲。
这一只笨鸭拙味十足,每日书房伴读,即实用又可静观或把玩,着实凸显当时主人的生活情趣,也是个有趣的灵魂。 砚滴是一种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它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古人使用各种形状的水壶水盂类器皿研墨时发现,用水壶水盂往砚池里倒水时,水的流量往往很难控制,于是就改进和发明了便于控制水量的研墨用具,这就是砚滴,也被称为水滴、水注、蟾注等等。 砚滴作为特殊的注水器具在《饮流斋说瓷》中是这样记载的:“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不名曰盂。”
整体内外均为木胎大漆嵌螺钿工艺,工艺极其复杂。 目前箱体外部的螺钿基本都脱落了,但从漆面痕迹仍然清晰可辨,原始四角洒螺钿,中心画片嵌螺钿,画面布局精细,细节刻画颇为精美。 内部抽屉面板嵌螺钿保存相对完整,散射光下的蛤蜊光依旧光彩照人。
明式·楠木小方凳 39x39x42cm 软屉、素刀牙、一字枨,别看小该有的都有了,小标本一件。
清早期·紫檀木笔筒
清早期·柞榛木罐 柞榛和紫檀一样,十柞九空,十柞九弯,树干凹凸不平,沟槽多,开料取材需反复揣磨如何剖料,即使不空洞的原材,制成后的利用率在每百斤25斤左右。气干立方厘米8.9克,与黄花梨等同,沉于水或半沉于水,材质稳定少翘曲。
新疆和田玉籽料(传说中的红皮白肉) 清早期·松鼠葡萄端砚
剔犀 严格来说,是剔漆的一类,基本上以红、黑二色,或红、黄、黑三色漆层,累积成极厚漆胎,剔刻之后槽坑现出类似“等高线”的纹理,看似犀角纹理因而得名。宋、元至明初均甚流行,明代中期以后渐少见到。剔犀器纹样大多用“卷云纹”,亦称“剑环纹”,日本称之为“屈轮”。
图一 现代·菊花太湖石与枯竹 图二 明代·纯手工攒牙子花窗 图三 仿宋代·香樟木漆彩雕自在观音
「波羅蜜」彼岸到也。 衆生生死輪迴之地曰「苦海」, 諸佛解脫自在之地曰「彼岸」。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