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山区的少数民族与坝子上的傣族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习俗上都有较大区别,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节日以及庆祝方式。 比如一到二月的基诺族特懋克节,七到八月的哈尼族耶苦扎节,一个有打铁仪式,一个有荡秋千仪式,与傣族的泼水节泼水仪式都有较大区别。 但是有一种民族,叫做布朗族,在历史上长期的与傣族统治者的接触中形成了拥有许多相似的词汇,穿着相似的服饰,以及相似的节日及其庆祝方式——桑康节 在桑康节,布朗族村民们会前往村子的重要水源地,湖边溪边感谢娜迦(类似中国龙,不过本质上有区别,也算是水神),集体念经祭祀舞蹈,之后在村子的中心进行泼水狂欢,最后在晚上进行全村大型庆祝舞蹈并且设大宴喝大酒。 在大山深处茶林环绕,对访客的热情与祝福依旧如一。
紧那罗舞,源自大雪山(Himaphan)神话生物紧那罗的舞蹈,与佛教传统的出夏节息息相关。在云南这种舞蹈也被称为Fon Nang Nok,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与守护。如今,传习舞蹈老人因年纪渐长久居深山,让紧那罗舞这种过去都靠口授相传的舞蹈,面临失传的危险。2022年,此舞种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片为导演韩丰赫民族公益短片计划第三部,深入云南山区腹地,通过展现舞者昆弄作为农民,丈夫,热情的邻家大叔,博学的文工团团长,立场坚定的非遗传承人,微醺的“老顽童”以及傣族通灵“萨满”等多重身份,从而才能展现其人格的完整性,佐证他便是“人间紧那罗”。
这张影像凝固了傣族千年传承的紧那罗舞魂。舞者身着孔雀蓝、翡翠绿与朱砂红交织的华服,缀满翎羽银饰随肢体震颤生辉,恍若远古神鸟化身。赤足腾跃间腰肢如藤蔓舒展,指尖划出神秘图腾,眼尾金粉在暮色中流转着原始的生命力。发间山花与兽牙串链随旋转扬起野性弧线,绛色裙裾翻涌如燃烧的晚霞,将宗教仪轨与丛林秘语编织成流动的史诗。每个关节都在诉说人与自然的古老盟约,让空气中的古老鼓点与银铃脆响在快门开合间永恒定格。
云南普洱景迈山 遇见最美最自然的民族风景和绝美古村寨景色
傣族服饰人像的绝美光影
始建于公元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据说是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后的第一座寺庙,现存的为清代翻修的建筑。
作为傣族特色,身临现场,被热闹的氛围感染
位于西双版纳市内,是过去傣王的御花园
浅尝民族风,谁能不说民族服饰美呢
摄于湛江赤坎老街周边小巷
有幸前往神秘的西双版纳,我们先后去了勐泐大佛寺、热带植物园,野象谷,蝴蝶园,在这里,你可以捕捉到那片绿意盎然的热带雨林,也可以见识到各种样式的佛寺尖塔建筑,经过漂亮的导游小姐姐的介绍,还有和当地居民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不少关于傣族还有哈尼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故事。
青苔是河道里的藻类,经过清洗、晾晒、烘烤,就成了西双版纳傣族独特的风味美食!
开春,傣族青年下河捕鱼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