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平洞街道纳罕村,布依族村民在排练耍麒麟。 “耍麒麟”(又称“耍吉篮”)把布依族的舞蹈、音乐、民俗等融为一体,热烈奔放,风格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经过上百年的提炼,“耍麒麟”在望谟一代独树一帜,并成为当地庆典、祭祀、礼仪等活动的文艺表演项目。
傩戏,以面具为主要艺术造型的戏曲剧种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佛家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 近年来全国各地傩戏已陆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手工水晶凉粉,舌尖上遗失的美好!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蟠桃街道,初夏的炎热中,手工水晶凉粉正在制作中。 野生珍珠莲生长于阴湿山地灌木丛中,其棕褐色的瓤,类似于无花果,正是制作冰粉的原料。将瓤倒入备好的纱布里严密包裹住,倒入山泉水反复揉搓,纱布里渗透出棕色的液体。这种液体里含有明胶,随着不断地揉搓,盆里的泉水也逐渐浓稠呈现胶状。待汁液出来完后便可将纱布取出,静置半小时后,此时呈现在眼前的便是水晶凉粉。 水晶凉粉色泽透亮、Q弹爽滑,咬上一口冰凉香甜,嫩滑爽口,带有区别于人工凉粉的独特清香,具有生津止渴消暑、清凉降火的功效。望谟人喜欢浇上红糖,再配上葡萄干、花生、芝麻以及玫瑰糖浆,吃起来又甜又香,是清凉解暑的绝佳小吃。
2023年4月7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蟠桃街道甘莱村,极具特色的系列民族体育运动,成为假日里村民生活的亮点。玩陀螺、跳绳、滚铁环、丢糠包,农家院坝自发开展的“小运动会”虽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已经把全民健身触角真正延伸到广大村民朋友身边。激情四射的传统民族体育竞技,妙趣横生的互动体验,让人深刻感受到了布依族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郊纳镇水秧村,“彩虹布依”绣娘以蜜蜡汁为墨,将心灵的图画,书写在青花布上。穿上这种蜡染的衣服,就把花、鸟、虫、鱼穿在了身上,缤纷的色彩宛如披上彩虹。山中有真意,心中有柔情,彩虹霓裳布依人在指尖上坚定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一代一代延续传承的故事。
2023年3月5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打易镇长田村,“彩虹布依”织女伍应梅在用传统工艺染布。 染布用蓝靛为主要原料做染料,早上把布放进已配好染料的染缸中,大约30分钟左右捞起一次,待水滴干后又放入缸里,如此反复数次才把布取出,放进清水中清洗、晾干,如此反复染十天左右。 土布制作工艺水平既记录了布依族纺织业的发展过程,又是一种农耕文化的表现形式。土布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其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类手工技艺劳动难以比拟的。
2023年3月5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打易镇长田村,布依织女伍应梅在家中用传统工艺染布、晒布。 布依族染色工艺从自然界吮吸色彩,将绚丽配在土布上。祝愿染布——这个布依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永葆青春!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村,布依妇女巧手制作的面塑,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食品艺术,繁琐而又质朴的工艺手法,栩栩如生的生肖动物、喜庆的葫水果,村里隆重的仪式都会看见面塑的身影。 巧手的农妇做的面塑,是最具象民间图腾。面团放在掌心,农妇随心思而“塑说”,大火上蒸笼。桑郎面塑大都构图简洁明快,朴素大方,整个画面给人以明朗充实之感。
2023年2月24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石屯镇红星村,拍摄途中遇见一位布依族老人在家里的小阳台做针线活。 针线活,补不完的衣服,多年来勤劳持家的习惯,让老人不能闲着手。 老人把日子串成了千针万线,用最便宜的针线把日子串起来!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乐旺镇苗寨,一群普通的农村妇女,无论时代更迭变化,时光荏苒,她们坚守民族手工艺最后的净土,用指尖传承苗绣的深邃。 最纯美的苗绣技艺,传承着苗族同胞的文化和历史,世世代代编织她们的霓裳羽衣。
猪活血,就是生吃猪血,毫无疑问的是一道生猛的民间美味,一般人不敢品尝。 这是一道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布依族、汉族群众过年必备的美味,由于这猪血是生吃,所以血的来源也很讲究。 猪是放养在风景优美的山野里,吃着无污染的五谷杂粮,喝着山泉水长大,或是自家从小养大的黑毛猪,身体健康,血质干净。 猪活血就像果冻一样Q弹,鲜红中带着透明的猪血,混合着爆炒的新鲜猪肺、猪碎肉、猪软骨、猪肉、香菜、葱花、蒜苗,吃一口,丝毫不腥。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村,布依族传统米酒烤制中,头锅土酒正在热气腾腾的出笼。 柴火灶台搭建好后在灶台上放置加满水的“底锅”,并在上边放木桶,木桶上开一小口插入一截外低里高的竹筒,把发酵好的大米放入,上方架上 “天锅”。 持续向底锅下添火,加热后蒸发形成水蒸气,遇到天锅冷却,凝结成酒,顺着出口槽流出。头锅土酒抿一口清香而绵柔,随着酒水由口入肚,瞬间酒水所经之处形一条火辣辣的线,烈而不燥,品者直呼过瘾。
铜锣,原本是苗族同胞的一种神器,每逢苗族人重大喜庆节日、庆祝丰收的日子才会拿出来敲。 上了年纪的人们,只要一谈论起铜锣,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敲锣出工的集体时代,大发一番感叹。或褒,或贬,或赏,反正一打开了话匣子,就有讲不完的故事。如今,熟悉的铜锣声跟我们是越来越陌生了。苗寨哪家有红白喜事,少不了请吹拉弹唱的“八音队”来热闹一番,道出了亲友们的心声。鼓乐齐鸣,开怀畅饮,酒不醉人人自醉……现在,已很难听到单纯的铜锣声了。 拍摄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乐旺镇交俄苗寨。
六里村的溪水山色,犹如诗画意境一般的美!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乐旺镇六里村,虽然已是冬月,但是这里青山绿水、古韵村落,踏着青石小路,静听溪流潺音,观赏如画山野,如同置身世外桃源。 六里村,从田园农耕诗画生活出发,随风摇曳的原始森林,白墙黛瓦的农舍、碧波荡漾的河水交相辉映,俨然一幅乡村田园画卷。踏过叠水岩石,走过清风峡谷,映入眼帘的是坐落在山谷中的宁静农家小院,男人在打鱼织网,女人在不紧不慢的做着农活,普通的农家生活,最真实的乡村恬淡幽静。 在六里,凝视这迷蒙山色,倾听这潺潺溪水,看日出日落的灿烂,心中萦绕着燕子洞神话般的唯美异国之恋憧憬,犹如这世外桃源般令人向往!
2022年10月19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乐旺镇六里村,布依族渔夫黄郁江站在竹筏上撒网,网在手上呈一个椭圆形撒开,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扑到水面,然后又慢慢归拢拉出水收回。 黄郁江把鱼纲绳系在手腕上,再把渔网,一绺一绺的捋好,半放到右胳膊上,观察好水面情况,身子往前一倾,“唰”的一声,网就出去了,“噗”的一声,落入水中,然后再扽一扽鱼网纲绳,慢慢地拉上网来,里面就是活蹦乱跳的鱼儿! 作为传统渔夫的黄郁江也只是把捕鱼作为一种消谴娱乐了,尤其是在岸上生起一堆柴火,炙烤后品味河鲜的极致美味,他捕获的就是那份悠然、自乐。
“绘花于布,而后染之,去蜡则见花”,古老的布依族民间传统印染手工艺——蜡染,现在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打易镇长田村依然得到很好的传承。 古朴而雅致的蜡染是布依族人指尖下点绘的美好梦境,也是千百年来他们和生灵和谐共生的真实见证。
拍摄于云南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巴纸是一种古老的造纸工艺制作的纸,用的材料是云南当地特有的一种树(木材)植物纤维相当丰富,成就一张纳西族的东巴纸剥、煮、捶、搅、捞、晒,与其他的手工纸无异的制作流程,却搭建了纳西族与神之间的通路,东巴教指引着纳西族人的心灵,神的旨意落在这不朽的东巴纸上,让东巴文化的成了不朽传奇。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