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膊肉身扛火龙,炸裂鞭炮震穿耳膜! 百年老龙浴火狂舞,硝烟中见真龙魂! 广西人硬核过年,敢用血肉接万响!
1. 起源与历史 起源:相传起源于明代,最初与祭祀、祈福相关,后逐渐发展为节庆表演,尤其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中盛行。 文化背景:汝城地处湘粤赣交界,多元文化交融,“装故事”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祭祀传统,又吸收了南方民间艺术的精华。 2. 表演形式 核心特点:以孩童扮演历史人物或神话角色,立于特制木架上(称为“故事棚”),由成人抬行巡游。表演者需保持静止姿态,形似“流动的雕塑”。 角色选择:题材多选自《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等经典故事,如关羽、穆桂英、哪吒等,展现忠孝节义的主题。 工艺特色:服饰、道具精美考究,木架装饰有彩绸、灯笼,夜间常配以灯火,视觉效果华丽。 3. 文化意义 民俗功能:祈求风调雨顺、驱邪纳福,强化社区凝聚力。 艺术价值:被称为“无言戏剧”“静态舞蹈”,展现了民间智慧与审美。 教育意义:通过角色演绎传递传统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熏陶。 4. 传承与现状 现状:随着时代变迁,传承面临挑战,但近年来通过非遗保护、文旅融合等方式得到重视。 重要活动:每年元宵节期间,汝城多地会举办“装故事”巡游,吸引大量游客。2025年,汝城装故事
搬砖再忙也不能错过传统节日 来看看东莞的七夕传统民俗活动[自拍R] 8月9日至8月11日东莞道滘举办 「传统遇新潮·2024道滘七夕乐夏节」 近30项特色活动缤纷夜游、宋韵夜肆、 潮流歌会咖啡市集、七夕贡案、放河莲花…… 在兴隆街首开段、南城村大草坪永庆村虹桥路等地方一系列潮流+传统的极致浪漫体验。 昨晚在道滘拍摄了一些画面 分享一波 座标?:东莞道滘镇永庆村 设备?:α7R3|FE 20-70 F4 G 后期?:Adobe Lightroom
3月11日,在平阳县鳌江镇,“福临吉年·盛世龙典”鳌江划大龙民俗文化节启动。鳌江划大龙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早在2009年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的鳌江大龙长99米,重3吨,需260余名壮汉才能合力抬动,创下历年长度之最。
2024年2月24日拍摄于天津市东丽区跃进路东丽广场 Shot on NIKON Z fc with NIKKOR Z DX 50-250mm f/4.5-6.3 VR Edited by Pixelmator Pro
丰顺埔寨镇,每年正月十五,村子里都会举办烧龙活动,今年是龙年,一共烧了十条龙,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鱼、孔雀等。
黎川樟溪板凳龙祈福闹元宵!
上山容易下山难,更何况是倒立下山,还是刀梯呢?老一辈的说这是抗倭精神,年轻人说这叫勇者无畏,我想说的是,莆田人民面对侵略勇于抵抗视死如归的精神。
莆田元宵节,时间跨度长,从正月初三到二月初二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且期间伴随有大量热闹的民俗活动,盛况赛过春节。每逢元宵节来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庆时常常通宵达旦。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闹元宵的习俗。竹枝词中有描述莆田闹元宵的盛况,其中《元宵》云:“节到元宵兴倍生,普天人共乐升平。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观灯》云:“更深月色正当头,歌舞声中灯满楼。欲住欲行归去晚,春宵都是醉人游。”元宵节期间,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被称为民间的“狂欢节”。莆田元宵节,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元宵节。
春节假日,儋州各乡村都有组织调声活动的习俗。男女队员各有统一的着装,女人们不论年龄,都会精心化妆。演唱的时候队员们小指相勾,整齐地摆动双臂,同时也统一了歌唱的节奏。
埔寨烟花火龙是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为中国别具一格的客家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火龙表演由三四十名赤膊青年手擎,火龙舞动时火花四射,场面十分壮观。吸引周边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
烧塔仔,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均有的民俗活动。烧塔起源于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现如今已成为烧塔习俗,在特殊的吉时点亮,吉塔之吉火,寓意着丰收喜悦,吉祥兴旺,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
瓣香湄洲 福佑兴化 2023年海峡两岸同胞护驾妈祖金身巡安莆田(涵江站)倒数第三天,涵江人民公园盛装迎接妈祖金身,现场人山人海,祈求人民平安健康,民富国强#湄洲妈祖金身巡安莆田
正月十四罍街民俗活动,龙腾虎跃庆新春。
慈海英歌队建立于2019年4月,是由生长在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的热血青年自发组织的快板英歌队,他们都是对快板英歌的热爱,由草尾英歌队总教练洪盂才培训指导,在建立后进步飞快,慈海英歌队以弘扬海门英歌为己任,打造海门民俗文化,为海门发展呈现新的气象,也为潮汕传统文化奉献一份力量。
—— 请到米拍APP查看更多大片 ——